句子抄
最新原创句子 第21页
▼
首页
搜索
推荐心语
最新发布
今日热门
最受欢迎
你也渴望找到伴侣,尽管心里明白这一切只是假象——是人类对哺乳类动物残酷生活的合理美化 你清楚浪漫的爱情只是一个幻象,本意是要给生活赋予些意义,但大多数人最终只有失望 好在,你跟绝大多数人不同你又不想过循规蹈矩的人生 但真爱总会到来 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你的真爱就坐 在最后一排
——海莉·麦克吉《年龄是一种感觉》
44岁,你做爱时变得百无禁忌、随心所欲、沉醉入迷,这令你身心欢愉,仿佛灵魂出窍 你重又焕发了青春,但你明白,年轻的时候你根本无法体验这种感受,因为年龄、时间和阅历才使你可以大胆、坦诚、通透地直面欲望
——海莉·麦克吉《年龄是一种感觉》
梦境会反复重现,直到你明白其中的含义为止
——海莉·麦克吉《年龄是一种感觉》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人们确实可以以这种想法来生活,这也非常有意义,但这不是真正的向死而在。存在主义所说的“向死”是一种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种理智的游戏,是一个健康的人用一种思想实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和一个癌症患者知道自己只有半年甚至半个月的生存期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的向死而在是真切地知道,在一个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时间维度内,生命即将结束。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必然性,是一种身体要离你而去的必然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宇宙的残酷。这种残酷和个体没关系,你没做错什么事,但身体就是要离你而去,你认为的你实际上只是借用身体而存在的。当身体离你而去的时候,你将不再存在。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就在我的后院,这在西方几平已经成为一种运动。有人 说,“大”是一种资本的变身,是跨国公司的表象,麻雀主义要反抗的就是这种吞噬一切的“大”。麻雀主义不是“躺平”,更不是“卷”。所谓的“卷”实际上是在否定自己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意义。麻雀主义也不是混日子,而是一种“小”意识的觉醒:在后院种几株南瓜、几根胡萝卜,过一种自给自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宣布将自我隔离在商业世界、消费世界这种资本控制一切的霸权主义之外。麻雀主义是积极的,代表了一种现代的、环保意识的,甚至是自在自为的人格意识的解放。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正联结自己的欲望和事物的价值,也许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实现欲望的多元化。而当一个社会的欲望多元化之后,所谓的资源的稀缺也应该会相对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会相应地缓解。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在我看来,“内卷”是欲望的博弈,“躺平”则是欲望的消磨,代表着一种低欲望甚至无欲望的生存状态。这似乎是一个虚假的两难选择。因为我们只要简单地了解欲望机制背后的一些道理,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出第三种情形一一种高欲望、低内耗的和谐社会。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我觉得生者对亲人的离开感到悲痛是很正常的,悲痛持续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因此陷入无休止的悲痛,让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被悲痛笼罩、控制,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从个体角度来看,或许我的生命重于泰山,而从更大的格局来讲,我的生命虽不能说是轻如鸿毛,但它是世界轮回的一部分。既要小,又不能忘记大;既理解了大,也不要藐视小的意义。因为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每一份普通的情感都是珍贵的、值得去珍视、值得去关怀的。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在这样大的场景中,平凡才是终极真理、个人生命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关注自己的意识,关注意识内容的修缮,让自已纯洁地感受世界。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渺小不是卑微,因为恰恰是渺小的个人能凭借心中的道德律,媲美浩瀚的星空。我想这才是小大之辩的至理。庄子、薛定谔及暗淡蓝点,指向的可能都是这个道理。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麻雀主义也不是混日子,而是一种“小”意识的觉醒:在后院种几株南瓜、几根胡萝卜,过一种自给自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宣布将自我隔离在商业世界、消费世界这种资本控制一切的霸权主义之外。麻雀主义是积极的,代表了一种现代的、环保意识的,甚至是自在自为的人格意识的解放。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大”就盲目地崇拜它,因为“小”就盲目地鄙视它。实际上,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都是“小”的。很多城里的人渴望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回到农村;渴望的不是大江大河,而是小溪。个人体验离不开这样的“小”。特别是在今天,在“大”主义控制一切的情况之下,如果我们真正重视个人体验,并且在个人体验之中构建自己的“大”,这将是一种艺术的自我救赎之道。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后时间变得“”弹指一挥间”,就是因为中年人的生活内容相对枯燥。而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很长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信仰和挑战。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既然我们不惧怕过去的不存在,也就不应该惧怕未来的不存在。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病后自画像则伴随着符号的退场一身体不再是一种符号,而只是身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它向我们呈现出人赤裸裸的脆弱性,呈现出一种悲凉、一种失落,让我们产生共鸣,通过这种生理状态来揭示一种普遍的困境、命运的波折。实际上,人类身体的创造性是非常强的。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个人应该学会孤独,在心灵深处保守一片孤独的天地,默默耕耘自己的思想, 冷静但热情地看待这个世界—一 不带任何幻想和猜想,同时又非常积极地去活。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强壮、高大的,被视为一种“大的他者”(big others)。这种对强大的他者的恐惧实际上是一种投射,是人们将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投射到他者之上,将其塑造为恐惧的对象。由此,人们关闭了可能的通路,并在自己和他者之间建立起一面高墙。这种恐惧是封闭性的,排斥他人的,认为“他人即地狱”。极端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其实都由这种封闭性的恐惧造成,他们利用了人们心里的恐惧,把恐惧作为工具,打压别人,保护自己。在我看来,这是最具社会伤害性的恐惧,对人、对己都是。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相较之下,人才是遭受死亡恐惧的困扰最频繁、最深切的生物。怎样面对死亡,怎样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因而成为我们不只在死到临头才需要思考的课题。 对死亡的认知与恐惧存在于人的观念层面,但这不意味着观念层面的存在就一定不够真实、不够现实。恰恰相反,人本来就是观念的动物。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小男孩走进他的卧室,尽管满屋子都是玩具,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无聊之中他随便拿起一辆玩具车。在小男孩正要放下这辆车去拿另一个玩具时,他妹妹走了进来。妹妹看见哥哥手中的车,就向他索要,但是哥哥不愿意给她,于是两个人发生口角,甚至起了冲突。 这就是基拉尔设想的一个前瞻场景。
——朱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世上所有的事,都像盐一样,不管你是腌哪道菜,都需要它。但问题是,你到底是吃哪道菜的人?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