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经百言》简介
《兵经百言》简介
《兵经百言》为中国古代兵书之一,作者为揭暄 。
中国兵书,浩如烟海,《兵经百言》堪称独树一帜,其中收入的一百个字条,继承并发展了上下古今的兵家思想精华,并将之贯穿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该书作者揭暄,字子宣,明末广昌人。史载:“暄少负奇气,喜论兵,慷慨自任。独闭门户精思,得其要妙,著为《兵经》、《战书》,皆古所未有。” 清军攻陷南京之后,揭暄与父衷熙举兵奋起抗清。时父子二人赫赫名声,响震江闽之间。后来,清兵攻占福建,揭暄遂归隐山林,最后幽抑而终。
暄云:“兵法,从来有传无经。七子之言,支离破碎;百将之行,各师异智。”于是,他便以一百字,将各种兵法思想观念,作战方法等纳入到相应的类别中,从而将其精华融会贯通,遂成了《兵经》。宋元以来,《武经七书》一直被奉为至宝。时人死抱先人兵训,祖传阵法,不知权变。而揭暄既借鉴、继承前人精要处,又能独到、别致地将其加以总结发展,推陈出新。
《兵经》全书共分三个部份,上卷智部,28字条,主要讲设计用谋的方法、原则;中卷法部,44字条,主要讲组织指挥及治军的方法、原则;下卷衍部,28字条,主要讲天数、阴阳及作战中应注意的问题。
《兵经》提倡先发制人。它把“先”字放在通篇之首,并将先发制人的运用艺术分成四种境界:调动军队应能挫败敌人的计谋为“先声”;每每比敌人先占必争之地者为“先手”;不靠短兵相接而靠预告设下的 计谋取胜为“先机”;不用争战应能制止战争,战事未发应能取胜为“先天”。“先为最,先天之用尤为最,能用先者,能运全经矣。”可见“先”是揭暄之首倡。“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谋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先发制人”的着内存联系,都体现了在战争中积极进取的强烈竞争意识。
《兵经》提倡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力主灵活用兵。认为“事变幻于不 定,亦幻于有定,以常行者而变之,复以常变者而变之,变乃无穷。”他在书中用“生”、“变”、“累”、“转”、“活”、“左”等字条,从各个方面阐发了变与常的辩证关系,如“累”中说:“我可以此制人,即思人亦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可以此防人之制,人即可以此防我之制,而增设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又应增设一破彼之破;彼既能破,复设一破乎其所破之破,所破之破既破,而又能固我所破,以塞彼破,而申我破,究不为其 所破。”强调敌变我变的权变思想。“转”字提出反客为主,以逸待劳的转化思想,在兵法中单独提出者,当为《兵经》首创。
《兵经》问世不久,就被人视为“异书”,这正是其胆识和独创所致,说明其思想已经超过了前人。总之,这部书理论明确,深入浅出,篇中百字,可谓字字珠玑。百字内容,相互贯通,互为表里,互相对应,互相补充,先看后看,都 给人启迪,有茅塞顿开之感。其中的哲理警句,也耐人寻味。
《兵经百篇》在军事哲学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首先,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解释古代的天文术数,认为“星浮四游,原无实应。”(《术篇·天》)风雨云雾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活动没有必然联系,但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为社会活动服务。所以,它反对观天意,而主张观天象而用兵,并总结了恶劣气候往往是进攻一方喜欢利用的时机,提出:“疾风飒飒,谨防风角。众星皆动,当有雨湿,云雾四合,恐有伏袭。疾风大雨,隆雷交作,急备强晋,谨防敌突。善困者无机而不乘,善防者无变而不应。天未尝不在人,惟智者能因之取胜耳。”(《术篇·天》)它对术数完全持否定态度。所谓术数是指以种种方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测人、军队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它认为战争胜负与术数无关,是人决定“气数”,而非“气数”决定人。指出:“兵贵用谋,何可言数。而数亦本无,风扬雨濡,在天只任自然;冰坚潮停,亦是气候偶合。”“事所未意,而机或符,皆以人造数,而非有数造人,数系人为,天着何处。”(《以术篇·数》)所以,它极力反对以占卜的所谓凭据、禁忌来决定军事行动,“兵家不可妄有所忌,忌则有利不乘;不可妄有所凭,凭则军气不激。”(《术篇·辟》)主张以人事和时务来制定战争决策,“以人事准进退,以时务决军机,人定有不胜天?志一有动气哉!”(《术篇·辟》)但是,它又主张假借鬼神而用兵,“兵法以能妄而有功”,鬼神、梦占、谣谶等都可以用来鼓舞军心,沮丧敌人士气。其次,它明确提出了军事事物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指出:“义必有两,每相对而出,有正即有奇,可取亦可舍。”(《术篇·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它对军事上的许多问题都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如在讲到以计破敌时,强调我用计,敌亦用计,我变敌亦变,只有考虑到这一点,才能高敌一筹,战而胜之,指出。“我以此制人,人亦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以此防人之制,人亦可以此防我之制,而增设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又应增一破彼之破。递法以生,踵事而起。”(《智篇·累》)第三,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主张以变制变,活用兵法。认为“动而能静,睁而能动,乃得兵法之善。”(《术篇·静》)阴阳、主客、强弱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指出用兵要善于随机应变,因敌之巧拙,因己艺之长短,困将之智愚,因地之险易而灵活用兵。
《兵经百篇》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而且不杂抄硬拼,语言也较简练,是清代的一部重要兵书,具有一定军事学术价值,在清代后期有较大影响。
《兵经百篇》初以抄本传世,后被贺长龄、魏源收入《皇朝经世文编》,李鸿章收入《兵法七种》刊行。光绪年间浙江学堂教员侯荣逐字释义,并引战例相参证,于光绪三十四年由齐国璜整理出版。民国年间又有多种铅印本行世。
中国兵书,浩如烟海,《兵经百言》堪称独树一帜,其中收入的一百个字条,继承并发展了上下古今的兵家思想精华,并将之贯穿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该书作者揭暄,字子宣,明末广昌人。史载:“暄少负奇气,喜论兵,慷慨自任。独闭门户精思,得其要妙,著为《兵经》、《战书》,皆古所未有。” 清军攻陷南京之后,揭暄与父衷熙举兵奋起抗清。时父子二人赫赫名声,响震江闽之间。后来,清兵攻占福建,揭暄遂归隐山林,最后幽抑而终。
暄云:“兵法,从来有传无经。七子之言,支离破碎;百将之行,各师异智。”于是,他便以一百字,将各种兵法思想观念,作战方法等纳入到相应的类别中,从而将其精华融会贯通,遂成了《兵经》。宋元以来,《武经七书》一直被奉为至宝。时人死抱先人兵训,祖传阵法,不知权变。而揭暄既借鉴、继承前人精要处,又能独到、别致地将其加以总结发展,推陈出新。
《兵经》全书共分三个部份,上卷智部,28字条,主要讲设计用谋的方法、原则;中卷法部,44字条,主要讲组织指挥及治军的方法、原则;下卷衍部,28字条,主要讲天数、阴阳及作战中应注意的问题。
《兵经》提倡先发制人。它把“先”字放在通篇之首,并将先发制人的运用艺术分成四种境界:调动军队应能挫败敌人的计谋为“先声”;每每比敌人先占必争之地者为“先手”;不靠短兵相接而靠预告设下的 计谋取胜为“先机”;不用争战应能制止战争,战事未发应能取胜为“先天”。“先为最,先天之用尤为最,能用先者,能运全经矣。”可见“先”是揭暄之首倡。“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谋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先发制人”的着内存联系,都体现了在战争中积极进取的强烈竞争意识。
《兵经》提倡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力主灵活用兵。认为“事变幻于不 定,亦幻于有定,以常行者而变之,复以常变者而变之,变乃无穷。”他在书中用“生”、“变”、“累”、“转”、“活”、“左”等字条,从各个方面阐发了变与常的辩证关系,如“累”中说:“我可以此制人,即思人亦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可以此防人之制,人即可以此防我之制,而增设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又应增设一破彼之破;彼既能破,复设一破乎其所破之破,所破之破既破,而又能固我所破,以塞彼破,而申我破,究不为其 所破。”强调敌变我变的权变思想。“转”字提出反客为主,以逸待劳的转化思想,在兵法中单独提出者,当为《兵经》首创。
《兵经》问世不久,就被人视为“异书”,这正是其胆识和独创所致,说明其思想已经超过了前人。总之,这部书理论明确,深入浅出,篇中百字,可谓字字珠玑。百字内容,相互贯通,互为表里,互相对应,互相补充,先看后看,都 给人启迪,有茅塞顿开之感。其中的哲理警句,也耐人寻味。
《兵经百篇》在军事哲学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首先,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解释古代的天文术数,认为“星浮四游,原无实应。”(《术篇·天》)风雨云雾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活动没有必然联系,但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为社会活动服务。所以,它反对观天意,而主张观天象而用兵,并总结了恶劣气候往往是进攻一方喜欢利用的时机,提出:“疾风飒飒,谨防风角。众星皆动,当有雨湿,云雾四合,恐有伏袭。疾风大雨,隆雷交作,急备强晋,谨防敌突。善困者无机而不乘,善防者无变而不应。天未尝不在人,惟智者能因之取胜耳。”(《术篇·天》)它对术数完全持否定态度。所谓术数是指以种种方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测人、军队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它认为战争胜负与术数无关,是人决定“气数”,而非“气数”决定人。指出:“兵贵用谋,何可言数。而数亦本无,风扬雨濡,在天只任自然;冰坚潮停,亦是气候偶合。”“事所未意,而机或符,皆以人造数,而非有数造人,数系人为,天着何处。”(《以术篇·数》)所以,它极力反对以占卜的所谓凭据、禁忌来决定军事行动,“兵家不可妄有所忌,忌则有利不乘;不可妄有所凭,凭则军气不激。”(《术篇·辟》)主张以人事和时务来制定战争决策,“以人事准进退,以时务决军机,人定有不胜天?志一有动气哉!”(《术篇·辟》)但是,它又主张假借鬼神而用兵,“兵法以能妄而有功”,鬼神、梦占、谣谶等都可以用来鼓舞军心,沮丧敌人士气。其次,它明确提出了军事事物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指出:“义必有两,每相对而出,有正即有奇,可取亦可舍。”(《术篇·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它对军事上的许多问题都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如在讲到以计破敌时,强调我用计,敌亦用计,我变敌亦变,只有考虑到这一点,才能高敌一筹,战而胜之,指出。“我以此制人,人亦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以此防人之制,人亦可以此防我之制,而增设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又应增一破彼之破。递法以生,踵事而起。”(《智篇·累》)第三,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主张以变制变,活用兵法。认为“动而能静,睁而能动,乃得兵法之善。”(《术篇·静》)阴阳、主客、强弱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指出用兵要善于随机应变,因敌之巧拙,因己艺之长短,困将之智愚,因地之险易而灵活用兵。
《兵经百篇》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而且不杂抄硬拼,语言也较简练,是清代的一部重要兵书,具有一定军事学术价值,在清代后期有较大影响。
《兵经百篇》初以抄本传世,后被贺长龄、魏源收入《皇朝经世文编》,李鸿章收入《兵法七种》刊行。光绪年间浙江学堂教员侯荣逐字释义,并引战例相参证,于光绪三十四年由齐国璜整理出版。民国年间又有多种铅印本行世。
《兵经百言》作者简介
揭暄简介
揭暄(1613年——1695年),号纬纷,别号半斋。明末清初时的人,著名的军事著述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其传世之作有《璇玑述遗》、《揭子兵经》、《揭子战书》等共十七部。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历史等众多领域...(更多)
标签:
- #兵经百言简介
- #兵经百言资料
- #兵经百言内容介绍
简介创建于:2020-11-01
如果你发现本页的兵经百言简介/兵经百言内容介绍有错误,或者你有最新的兵经百言简介,都欢迎随时反馈告诉我们进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