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中国正统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3]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正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人物生平编辑
民国时期
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属柳市镇长岐社区殿后村)。
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父亲要求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南怀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南怀瑾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同年又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怀瑾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禅门虚云老和尚莅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袁焕仙闭关期满,袁焕仙携南怀瑾赴渝礼请虚云老和尚回到成都灵岩寺成立了维摩精舍弘法,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於一九四三年初春,在袁焕老的家中度春节後,前往峨嵋山拟闭关三年。到了一九四五年秋,突接密报,谓有人意欲加害,故匆忙离山返回成都,继续在五通桥闭关以满三年之愿。
前往台湾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便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南怀瑾常年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困顿中的南怀瑾煮字疗饥,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但在书店堆放在角落里,少人购买。
1956年,南怀瑾经人介绍认识了杜月笙干将之一,台湾航运业大佬杨管北。此时杨已称病退出一线经营,在家中开辟出“奇岩精舍”,潜心研究“养生打坐法门”。初识之时,杨这样阅人无数的大人物对南怀瑾很不感冒。杨说:“在六年前,我不仅不悟,他的话我不仅不信他,而且觉得他在变戏法。”然而,南怀瑾与贩卖焦虑感的江湖游士不同,对于大人物的趣味、思维和行为有着切身的认识。而现在,“屠龙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南怀瑾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手腕,用整整六年时间彻底折服了杨管北。最后几年,杨对其信之弥坚:“第四年上才比较有点信;第五年才信,第六年才真信,我没有随便信。“从此,这位江湖大佬对小他十余岁的南怀瑾执弟子礼,并成为南怀瑾最初和最重要的”供养者“。
1963年,南怀瑾迎来了又一个飞跃之年。举家南迁台北后,南怀瑾辛苦积累的声名终于引起了当红人物张其昀的注意。作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的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结果学生增多不少,绝大多数是日后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南怀瑾由此从退隐大佬的圈子,晋阶至当红少壮人物的圈子,其飞跃意义自不待言。凭借大学教授的身份,小学肄业的南怀瑾彻底洗脱了江湖游士的形象,交游层次大大提高,身边逐渐聚拢了一批知识青年和中产追随者。
1966年,蒋介石亲自主持发起规模宏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南怀瑾也审时度势,除了擅长的“佛学禅宗密宗仪轨故事”,还将业务拓展到诸子百家古籍“解读”。其大部分著作,都是以其讲座口述内容由弟子记录加工,集中在这一市场热潮期出版。一方面,他决不以学者自居,甚至非常小心地避免与其他知识分子产生学术上的交集。历史学家许倬云回忆他与南怀瑾的会面,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他就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他跟我说这个话,意思是关门不谈,到此为止。他清楚得很,聪明人。”另一方面,在跳出学术规范、学术谱系等象牙塔规则束缚的同时,南怀瑾又与传统江湖游士划清界限。 [8]
1971年,南怀瑾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
1985年至1988年,南怀瑾定居于华盛顿,开始接触和网罗大陆访客。青年智囊中的佼佼者何维凌亦是其座上宾之一。打磨多年的“传统文化功力”,用来折服这些文革后精神匮乏“至极”的青年一代堪称“降维打击”。不难想象,南怀瑾此时信手拈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复兴口号,对于当时的国人有何等的吸引力。 [8]
回归大陆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开始筹资兴建这条中国第一条合资的铁路。
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自 1990 年到 1992 年的 9 次两岸密使接触,均由南怀瑾安排。
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应妙湛长老之邀来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禅学讲座。此次活动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传统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在7天的禅修中,由南怀瑾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还将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其“南禅七日”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6年后,南怀瑾移居长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后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多间中国大学,如北京大学等。
2012年9月19日,多家新闻媒体向公众传出南怀瑾患有肺炎的病危消息。于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编辑
汇论贡献
纵观南怀瑾一生的主要成就总共分为四个方面:禅宗佛学、文化教育、政治行动、经济贡献。
《南禅七日》是当年南怀瑾在厦门南普陀寺为僧人们打禅七的时候,记录下来的录像的名称,把这七天的内容全部收录了下来,方便更多的人可以受教和改善画质,南怀瑾于1993年在闽南佛学院新落成的禅堂内主持第一场禅七,重新整理版本,共21集。《南禅七日》是生命科学的实验。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去台初期,在台北设立“十万禅林台北道场”,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竹县设“十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生打禅。后来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举行禅七法会。
文化教育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1969年南怀瑾成立中西精华协会。1977年,南怀瑾开始在台湾成立老古出版社,并开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尤其是首部文学作品《论语别裁》的出版,轰动全岛。
80年代后期,南怀瑾移居香港。1990年因温州水患,南怀瑾建立南氏医药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
2004年,南怀瑾移居上海。2006年,创立太湖大学堂。
政治行动
1992年6月16日,在苏志诚与汪道涵的会晤中,南怀瑾曾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分,上书三项原则内容为:
一,和平共济,祥化宿愿;
二,同心合作,发展经济;
三,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
但台湾与大陆两方都不愿回应,苏志诚以“李登辉不会同意我出名的”婉告。南怀瑾见两边都迟疑,故写下两封信,分别交由密使苏志诚、汪道涵各自带回,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一封给李登辉、一封给江泽民、杨尚昆,要求双方签字,搭建了两岸官方沟通管道,并直接促成了「九二共识」。此后,两岸都没有给南怀瑾任何下文,南怀瑾因此在两岸秘密沟通的舞台上正式退场。
经济贡献
1997年8月,南怀瑾创办大陆第一家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并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样本。1998年,南怀瑾个人出资与浙江省政府共同兴建金温铁路,金温铁路的动建,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3]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正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人物生平编辑
民国时期
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属柳市镇长岐社区殿后村)。
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父亲要求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南怀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南怀瑾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同年又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怀瑾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禅门虚云老和尚莅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袁焕仙闭关期满,袁焕仙携南怀瑾赴渝礼请虚云老和尚回到成都灵岩寺成立了维摩精舍弘法,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於一九四三年初春,在袁焕老的家中度春节後,前往峨嵋山拟闭关三年。到了一九四五年秋,突接密报,谓有人意欲加害,故匆忙离山返回成都,继续在五通桥闭关以满三年之愿。
前往台湾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便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南怀瑾常年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困顿中的南怀瑾煮字疗饥,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但在书店堆放在角落里,少人购买。
1956年,南怀瑾经人介绍认识了杜月笙干将之一,台湾航运业大佬杨管北。此时杨已称病退出一线经营,在家中开辟出“奇岩精舍”,潜心研究“养生打坐法门”。初识之时,杨这样阅人无数的大人物对南怀瑾很不感冒。杨说:“在六年前,我不仅不悟,他的话我不仅不信他,而且觉得他在变戏法。”然而,南怀瑾与贩卖焦虑感的江湖游士不同,对于大人物的趣味、思维和行为有着切身的认识。而现在,“屠龙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南怀瑾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手腕,用整整六年时间彻底折服了杨管北。最后几年,杨对其信之弥坚:“第四年上才比较有点信;第五年才信,第六年才真信,我没有随便信。“从此,这位江湖大佬对小他十余岁的南怀瑾执弟子礼,并成为南怀瑾最初和最重要的”供养者“。
1963年,南怀瑾迎来了又一个飞跃之年。举家南迁台北后,南怀瑾辛苦积累的声名终于引起了当红人物张其昀的注意。作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的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结果学生增多不少,绝大多数是日后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南怀瑾由此从退隐大佬的圈子,晋阶至当红少壮人物的圈子,其飞跃意义自不待言。凭借大学教授的身份,小学肄业的南怀瑾彻底洗脱了江湖游士的形象,交游层次大大提高,身边逐渐聚拢了一批知识青年和中产追随者。
1966年,蒋介石亲自主持发起规模宏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南怀瑾也审时度势,除了擅长的“佛学禅宗密宗仪轨故事”,还将业务拓展到诸子百家古籍“解读”。其大部分著作,都是以其讲座口述内容由弟子记录加工,集中在这一市场热潮期出版。一方面,他决不以学者自居,甚至非常小心地避免与其他知识分子产生学术上的交集。历史学家许倬云回忆他与南怀瑾的会面,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他就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他跟我说这个话,意思是关门不谈,到此为止。他清楚得很,聪明人。”另一方面,在跳出学术规范、学术谱系等象牙塔规则束缚的同时,南怀瑾又与传统江湖游士划清界限。 [8]
1971年,南怀瑾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
1985年至1988年,南怀瑾定居于华盛顿,开始接触和网罗大陆访客。青年智囊中的佼佼者何维凌亦是其座上宾之一。打磨多年的“传统文化功力”,用来折服这些文革后精神匮乏“至极”的青年一代堪称“降维打击”。不难想象,南怀瑾此时信手拈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复兴口号,对于当时的国人有何等的吸引力。 [8]
回归大陆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开始筹资兴建这条中国第一条合资的铁路。
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自 1990 年到 1992 年的 9 次两岸密使接触,均由南怀瑾安排。
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应妙湛长老之邀来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禅学讲座。此次活动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传统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在7天的禅修中,由南怀瑾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还将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其“南禅七日”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6年后,南怀瑾移居长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后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多间中国大学,如北京大学等。
2012年9月19日,多家新闻媒体向公众传出南怀瑾患有肺炎的病危消息。于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编辑
汇论贡献
纵观南怀瑾一生的主要成就总共分为四个方面:禅宗佛学、文化教育、政治行动、经济贡献。
《南禅七日》是当年南怀瑾在厦门南普陀寺为僧人们打禅七的时候,记录下来的录像的名称,把这七天的内容全部收录了下来,方便更多的人可以受教和改善画质,南怀瑾于1993年在闽南佛学院新落成的禅堂内主持第一场禅七,重新整理版本,共21集。《南禅七日》是生命科学的实验。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去台初期,在台北设立“十万禅林台北道场”,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竹县设“十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生打禅。后来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举行禅七法会。
文化教育
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1969年南怀瑾成立中西精华协会。1977年,南怀瑾开始在台湾成立老古出版社,并开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尤其是首部文学作品《论语别裁》的出版,轰动全岛。
80年代后期,南怀瑾移居香港。1990年因温州水患,南怀瑾建立南氏医药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
2004年,南怀瑾移居上海。2006年,创立太湖大学堂。
政治行动
1992年6月16日,在苏志诚与汪道涵的会晤中,南怀瑾曾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分,上书三项原则内容为:
一,和平共济,祥化宿愿;
二,同心合作,发展经济;
三,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
但台湾与大陆两方都不愿回应,苏志诚以“李登辉不会同意我出名的”婉告。南怀瑾见两边都迟疑,故写下两封信,分别交由密使苏志诚、汪道涵各自带回,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一封给李登辉、一封给江泽民、杨尚昆,要求双方签字,搭建了两岸官方沟通管道,并直接促成了「九二共识」。此后,两岸都没有给南怀瑾任何下文,南怀瑾因此在两岸秘密沟通的舞台上正式退场。
经济贡献
1997年8月,南怀瑾创办大陆第一家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并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样本。1998年,南怀瑾个人出资与浙江省政府共同兴建金温铁路,金温铁路的动建,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南怀瑾经典语录 /名句 (47)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 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更多南怀瑾经典语录/名句
南怀瑾作品简介
《论语别裁》简介
《论语别裁》是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南怀瑾。我国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更多)
更多南怀瑾作品
标签:
- #南怀瑾简介
- #南怀瑾资料
- #南怀瑾介绍
如果你发现本页的南怀瑾简介/南怀瑾资料有错误,或者你有最新的南怀瑾简介,都欢迎随时反馈告诉我们进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