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有人曾说,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人对于感情的交流变得机械了、无味了,他们还在迷恋古老时代里,穿越千山万水去牵一牵爱人的手。在我看来,当手机、电话、网络能够实现那件名叫“立竿见影”的事,让一切可以在瞬间内得到回应,只因为这个“能够”,这个“可以”,我们受到的折磨又乘上了几倍。我当然记得,往日面对一个没有回复的QQ头像,我盯着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不能眨眼,又最大限度地释放全部联想,为对方寻找各种借口和说辞,他可以暂时不在,可以电脑故障,甚至可以被台风掀掉了屋顶吧,但他不可以视若无睹,他不可以坐在电脑前,架
——落落《剩者为王》
大概是因为觉得自己尚且年轻,即使做那么有失担当的事情也心安理得。总觉得还是会被原谅的,凭着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爆棚这么想着。我还是很容易被世俗征服,很容易被自己打败,很容易得过且过。或许千山万水的跋涉真的是我没有办法胜任的,没错,我就是这么害怕被将来的寻觅无果证明自己其实是个大傻逼。
——落落《剩者为王》
所以往事有什么好提的呢,从来只有失败的人会对过往的美好念念不忘,想抱紧悬崖上那根脆弱的树枝,恰恰让自己的坠落在这番徒劳中显得更加悲情。我怎么肯承认自己的失败。 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人过的不快乐,觉得过去太美好,现在太糟糕,未来太缥缈。
——落落《剩者为王》
我都快不记得恋爱是怎么回事了,你了解么?我的意思是,哪怕我看见不错的人,优秀的人,但已经没有以前的冲动了,我会欣赏敬佩,但没有心动,或许最初的确怀有好感,但它生长不下去,它就停留在那个,那个一丁点儿的地方。什么是恋爱呢?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傻,或许我能问出这个问题,便早已说明我确实完蛋了?.....那个功能像是消失了一样,像一个电波频率,接收不到了就是接受不到了,发送他的外星人坐着飞船走了。....“也许你只是还没碰到真正合适的人。”“听的次数多了,这话就不想试试了,更像走投无路时的安慰了。
——落落《剩者为王》
我正问到“那你认为哪里安全”,坐我对面的知情人说:“你们的镜头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我看着这段采访,能不能采访准确,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乐趣这么简单,这事关人的性命,我要是问得不准确,不配坐在这椅子上。
——柴静《看见》
这工作跟剥笋一样,一层一层,把女学生式的怯弱剥掉了,你不得不作出决断,躲开追赶,藏起带子,坐在各种会议室里,吹着塑料杯托里绿茶上的内沫,互相摸虚实,探真假,连说带笑语带机锋,还不能拉下脸。
——柴静《看见》
我上学早,小矮弱笨,没什么朋友,玩沙包、皮筋、跑跳都不及人,就靠墙背手看着。
课堂上老师把 “爱屋及乌” 读成“爱屋及鸟 ”,我愣乎乎站起来当众指出。老师脸色一沉,说话难听一点,此后我就不再去他办公室。朋友间有话不当心,刺到痛处,就不再交往。十几岁出门读大学,不习惯集体生活,与同寝室的女生都疏远,天天插着耳机听收音机一如果当时有这说法,大概也可按 “收音机瘾” 收治我。
——柴静《看见》
我的医生朋友小心翼翼地跟我谈:“这期节目(双城小学生连环自杀事件)很好……”
“你直接说‘但是’吧。”
他笑:“你是文学青年,还是记者在发问?”
“有什么区别吗?”
“像我们在急诊室,实习的医生都很同情受伤的人,会陪着他们难受,但是如果一个医生只是握着病人的胳膊,泪水涟涟,这帮不了他们,冷静询问才能求解。”
——柴静《看见》
“有一些东西对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么?”
“对。”
“是什么?”
“爱情、自由、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
“假如不能提供呢?”
“不能够提供,这种压制,这种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就成为社会的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
——柴静《看见》
二十出头,在湖南卫视时,我采访黄永玉,问他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他说两个字:”寻常。“
我心想,这也叫哲学吗?
”天上那么多高干子弟,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嫁董永?“他说,”因为她什么都有,只缺寻常。“
我听不懂。
——柴静《看见》
小时候后看《少林寺》,真讨厌老方丈,他问李连杰:“戒淫欲,汝今能持否?”
小李偷偷看眼手掌里定情的信物,眉尖耸动,姑娘在门后看着呢,眼波像水。
老和尚没完没了:“能持否?”
“……能持。”
姑娘一扭头走了。
挺荡漾的心,你让人家持什么持啊你说。
——柴静《看见》
做调查记者最容易带上“正义”、“良知”、“为民请命”的帽子,这里面有虚荣心,也有真诚,但确是记者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现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风雨时也许无可蔽头。
——柴静《看见》
看《读库》,《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说他有一年写杜月笙,花了很笨的功夫整理史料。
导演看了没兴趣,“主题没新意”。
他批评这位导演后来的作品:“只刻意求新,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矫情虚妄。生活并不需要时时有新的主题,即使是华丽的《霸王别姬》,力量也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
他说:“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柴静《看见》
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不同,所以这个底线是没法规定的。他说至少要有个底线嘛,像孝敬父母什么的。我说,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遭遇不同,所以想法不同,你怎么知道你的底线一定是别人的底线呢?
——柴静《看见》
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
——柴静《看见》
日后我看到托尔斯泰说,他在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原型是新闻里一个女人做了别人情人后卧轨自杀的故事。最初安娜在他心中极不可爱,她是一个背叛丈夫,追求虚荣的女人,他要让她的下场“罪有应得”。但是写着写着,他并没有美化她,只是不断地深化她,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它从故事的枝条上抽枝发芽,多一根枝条,就多开一层花,越来越繁茂。安娜的死亡最终超越了小市民式的道德判断,在人的心里引起悲剧的共鸣。
——柴静《看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
——柴静《看见》
从没人跟孩子们谈起父亲,被母亲杀死的父亲。我问孩子:“有想过他吗?”“有。”“想念什么呢?”“他笑的时候……他给你一个微笑的时候,简直就把世界都给了你的那种感觉。”
——柴静《看见》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尔姆斯说:“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是伦理问题。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告诉他们,在规则遭到破坏时,他们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结果。”
——柴静《看见》
“她去世快六年了,我不跟人谈她,不看她照片,也不愿别人跟我谈她,每次梦里终于看见她的时候,心里都松一下:看,她没死,我就知道。有时在梦里我小声喊她:“奶奶” ,她靠在门边上,看着我,不认识了,说:“谁呢?” 我心里凄凉,又觉得,是我没照顾好你,不值得你认得。”
——柴静《看见》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