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经典语录
▼
首页
搜索
经典语录
最新发布
今日热门
最受欢迎
作为集体概念的“人民”并不必然是每个个体的结合。 很多人认为,只要不造谣就没事,但是法律不仅惩罚虚构事实的诽谤,还惩罚损害他人名誉的侮辱,用真实的信息损害他人名誉也可以构成侮辱。 事实上,主观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很靠不住的东西,也存在巨大的偶然性。有时,当你的目标达成,可能没有太多喜悦,反而会产生一定忧伤和空虚。有时,当你的目标受阻,可能也不会难过,因为这正好给了你放弃的借口。甚至,主观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可以通过毒品的放纵来便捷地促成。王尔德在戏剧《温夫人的扇子》(LadyWindermere'sFan)里说:人生有两种不幸,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里说的不幸都是主观上的幸福感。
——罗翔《法律的悖论》
“任何政府形式可能对全体人民普遍发生的最大不利跟伴随内战而来的惨状和可怕的灾难相比起来,或者跟那种无人统治,没有服从法律与强制力量以约束其人民的掠夺与复仇之手的紊乱状态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霍布斯《利维坦》
——罗翔《法律的悖论》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提醒我们,不要把执法机关的光环投射到执法人员的身上,作为个体的执法人员,他们内心依然有幽暗的成分。
——罗翔《法律的悖论》
对私权而言,凡是没有禁止的,都是可以做的;对公权力而言,才是没有允许的,都是不可为的。
——罗翔《法律的悖论》
大量行使权利的行为都会被犯罪化,司法也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机械和僵化。
——罗翔《法律的悖论》
消极道德主义所提倡的道德出罪机能又能激活高尚的道德,让民众不至于因为坚守道德标准而身陷囹圄,灰心沮丧。
——罗翔《法律的悖论》
刑法中有一种期待可能性理论,通俗来讲就是法律不能强人所难。
——罗翔《法律的悖论》
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标准,不能强行用法律的力量来推行高标准的仁义道德。
——罗翔《法律的悖论》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其实密不可分,如果法律失去了道义的力量,那它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命令,它的效果无法持久
——罗翔《法律的悖论》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人很难自愿选择高尚,所以法律必须维护底线的道德,才不会让高尚道德没有根基。但法家只看到群众的人性之恶,没有注意到执法者也不过芸芸众生之一员,他们内心也有幽暗的成分。
——罗翔《法律的悖论》
用政令治理百姓,用刑法整顿民众,人们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无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民众,人们不仅会有羞耻之心,且有归服之心。
——罗翔《法律的悖论》
我们活在不断流逝的瞬间之中,但每一个瞬间又都是永恒的一个刹那。
——罗翔《法律的悖论》
这种有限性提醒我们要学会谦卑,不要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附着不加边际的价值,要学会接受对立观点的相对合理性,这样方可丰富我们对全局的认识。
——罗翔《法律的悖论》
人类是有限的,理性是有瑕疵的,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把握对世界整体性的全局认识,无法完全开启上帝视野。
——罗翔《法律的悖论》
人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部分,我们无法跳出世界去对世界做整体性的把握,但人类的思维又不安分于对世界碎片化、局部化的认识,因此当我们试图跳出我们的经验事实,想对世界做整体化思考的时候就会出现二律背反。
——罗翔《法律的悖论》
二律背反(Antinomy),即两个论证的链条导致矛盾的结果,但其实每一个论证却又都非常合理,让我们无法舍弃。
——罗翔《法律的悖论》
这种结论是荒谬的,因为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没人有能力去假设因果关系,人无法回到过去,已经过去的事情是不可逆的没有任力量可以把过去推倒重来,昨天已成历史,明天还是未知,因此我们把今天当成礼物,所以今天才 Present( present?有“当前”和“礼物”的意思)。
——罗翔《刑法学讲义》
给了别人一根救命的稻草,又活生生地把这根稻草抢走,让人看到了生的希望,又把希望粉碎,这太过残忍;另一种是“机会夺理论”,自愿助使得他人丧失了接受其他人救助的机会。因此数助者要对这种机会的丧失承担责任。 责任的概念是如此沉重。如果你负不起责任就不要“玩火”,一且点着了火,你就要负责到底。当然,在你还没有点火之前,比如张三看到弃要抱在手上琢磨是否收养,最后还是觉得责任太大,放下了弃婴。这个时候的放弃并不能对张三施加法律上的责任。 不爱,请不要伤害。
——罗翔《刑法学讲义》
不要有知识的优越感,追逐知识只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罗翔《刑法学讲义》
控制自己内心的张三,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你无法避免心动,但千万不要行动
——罗翔《刑法学讲义》
在刑法中,类推是被禁止的。因为刑罚权恣意扩张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如果允许类推,司法机关就可创造新的规则,也就拥有事实上的立法权。这是司法对立法的僭越,明显违背三权分立的基本理念。
——罗翔《刑法学讲义》
英国法学家梅因说,法律一经制定,就已经滞后。
——罗翔《刑法学讲义》
不知者有罪还是无罪 伤槐一事涉及刑法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在实施某行为,并不知行为构成犯罪,在晏子看来,就不能治罪,这其实也是“不知者无罪”观念的另一种体现。然而,古罗马却有一句古老的法谚“任何人不能以不知法而免责” 传统的刑法理论大多采取古罗马立场,不知法、不免责。其理由在于首先,公民有知法守法的义务,既然是一种义务,不知法本身就是不对,没有尽到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岂能豁免其责?其次,如果允许这种免责理由的存在,任何人犯罪,都可能以不知法来狡辩,法盲犯罪层出不穷,会给司关认定犯罪带来极大困难。
——罗翔《刑法学讲义》
我们必须接受对立观点对我们立场的调整和修正,永远不要在自己看重的立场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人类事务复杂万分,很多时候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正如任何问题都有正说、反说、折中说三种主要的立场,相对合理的观点往往是合平中道的。 (所以要去尊重别人的看法,聆听别人的观点对自己是否有用,如果别人的想法很自己不合,不要争吵说服,人跟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别人没必要一定要听你的。尊重万岁,理解万岁)
——罗翔《刑法学讲义》
刑罚是人民法院,也就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罪犯适用的限制和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 刑罚是犯罪行为最主要的法律后果,无罪不罚是刑罚的底线。刑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轻易使用。 正如C·S·刘易斯所言:仁慈只有当其生长于正义岩石的缝隙中,才能开花。若将其移植到人道主义的泥沼,它将变成食人草,而其可怕之处更甚,因为它依然顶着可爱绿植的名字。
——罗翔《刑法学讲义》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