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我没否定人类也有善良的一面。但正因为善行与人的本性相悖,所以才会被视为美德。符合生物学本能的行动是不会受到称赞的。国家只有通过不杀害其他国家的国民来行善,但如今的人类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高野和明《人类灭绝》
研人的脑海里,浮现出中学时代读到的科学启蒙书中的一段。 你血液中流动的铁元素,是四十五亿年前超新星爆炸时产生的。它们在太空中飘游,于太阳系形成时汇集到地球这颗行星上,然后以食物的形式进入你的体内。进一步说,你身体中无处不在的氢元素,也是宇宙诞生时产生的。此前的一百三十七亿年中,它们都存在于这个宇宙。而现在,它们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 构成父亲肉体的各种元素,又回归了原来的世界。 科学知识让至亲的死亡显得无味。
——高野和明《人类灭绝》
牛顿(1643-1727)和康熙(1654-1722)基本算是同时代的人。如果把牛顿看作欧洲科学革命奠基人的话,那么康熙一朝就正好处在西方科学革命爆发的前夕。当时除了康熙自己和他的皇子们学习西方知识以外,康熙还在宫里组织八旗子弟来学。比如在宫里面学习的正白旗蒙古族人明安图(1692-1763),看到了法国传教士带来的牛顿无穷极数公式后,就用从传教士那里学来的西方几何证明方法,证明并推导出了卡塔兰数。明安图还推导出了一些衍生公式,这些公式在翻译成现代数学语言后,陆续被国外学者证明。卡特兰数在函数、离散数学中广为使用。它是卡塔兰(1814-1894)在1838年推导出来的,比明安图的证明晚了一百年。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北京纪事》有目的地省略某些内容,来传递自己想要传递的意思,这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书写中所谓春秋笔法中的“笔削”。写什么、不写什么或者说“削”去什么都自有目的。《史记》中司马迁评论孔子作《春秋》时有意省略一些东西,评语就是:“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耶稣会神父用春秋笔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欧洲的读者认为是大清皇帝自己要对中国的礼仪问题发表意见。而且他们还要让欧洲读者相信,康熙后来对中国礼仪问题很有意见,是因为多罗的处理不当导致的。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历史的各种细节也证明了当时朝廷上下根本没有共同认可的原因来禁止天主教。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后世所谓的历史趋势、潮流来决定 当时禁教。禁教就是雍正的个人意思。对这一点,当时的王公大臣都看得很清楚。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在满人的传统中,皇帝不等于是所有满人的主子。满人的奴才如年羹尧可以说是皇帝的臣民,但他们从满人的主奴关系角度来看都各有其主。从这一点来说,皇帝是皇帝,主子是主子,满人内部是分开来算的。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当时人的思想中有中外之别,但没有很强的中西之分。特别是对实用的东西,有的更多的是有用与没用的区别。就拿中西都有的医学来说,康熙和传教士看待医学只有有效与无效的区分或者说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分,并没有现代人有的中西医区分。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历史在一个个的个人选择中充满着不可预料的偶然,正如我们现在的世界在个人决策下充满着不可预测的偶然一样。现在的世事就是未来的历史,而历史就是以前的世事。就像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对于个人、国家、世界都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到底它会怎样影响到历史的演进,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这个突然出现的事件,会是无数个人生命中的变量。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说到雍正信佛,欧美学者认为清初皇帝都宣称崇信佛教,这是他们的政治需要,因为佛教信仰能帮他们更有效地统治广大的蒙古和西藏地区。因而信佛是一种政治手段。民国清史大师孟森尽管深知雍正信佛修行,但他基于雍正上台后残酷镇压异己和兄弟的历史,不相信雍正是真正的佛教大师,因而解释雍正是通过佛教修行来掩盖他夺位的企图。中外史家的这些解释,都混淆了一个时间顺序,那就是雍正先是佛教修行者,然后才是皇帝。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但洪若翰明显感觉到巡抚在刻意和他保持距离,因为连他带去的小礼品,巡抚都不接受。巡抚给出的意见很像托词,说地方要修教堂的话,他必须上报礼部。要是北京同意修,他也没有意见。洪若翰在巡抚那里无功而返,只好把问题反映给了张诚。张诚通过他京城的关系网,竟然找到了巡抚在京城国子监当差的大儿子。传教士并没有详述他们是如何打通关节找到这个人的,只是说巡抚大儿子一封家书回去,一切都解决了。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最后,有一点值得强调,尽管中国礼仪争论看似是关于中国礼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辩论场主要在欧洲。康熙多少给出了他的看法,算是参与到争论中,但他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扩大。所以当时大清的儒学大师和高官基本没有参与争论。“中国礼仪之争”准确来说是欧洲教廷内部的一个问题,而不是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说天主教的“中国礼仪之争”对中国完全没有影响这一说法有点绝对的话,那么说礼仪之争影响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历史轨迹肯定就言重了。后来还有说礼仪之争引起了后来的雍正禁教,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中国传统政治来说,能够近距离接触皇帝就是特权。这个特权其实有一个不是官职但又有很重分量的头衔:“御前行走”。比这个差一点的是“内廷行走”,再差一点的是“乾清门行走”。这几个“行走”在政治上的不同分量,就是根据距离皇帝的远近来区分的。南怀仁与康熙的接触已经超过了“御前行走”。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来华的传教士文化程度都很高,他们内心深处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明朝能够复国。他们当时叫满人为“鞑靼”人,认为满人入侵是蛮族入侵。“鞑靼”这个词本身在欧洲就有来自蛮荒之地的意思。现在一些欧洲餐馆的菜谱上还能看到一道菜叫“鞑靼牛肉”。这道菜的主体是一个生鸡蛋打开后淋在一块切成肉末的生牛肉上。整盘菜完全生吃,不做任何烹调。“鞑靼牛肉”是不是真的来自满人已不可考,不过这道菜很具体形象地刻画出欧洲人印象中“鞑靼”的原始感。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皇太极不仅认识到了大炮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了汉人在军队中的特殊作用,因为制造和使用大炮这一新式武器都离不开汉人。在满人社会中,以及在明朝北方的所有游牧民族中,军功都是衡量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当汉人使用的西洋大炮在战争中发挥作用以后,汉人在军事上的实力也大大提升了,发挥了满人、蒙古人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朱维铮教授是历史系的前辈,并没有给本科生上课。我选修了他的学生廖梅老师开的“中国史学史“。最后几堂课廖老师是请朱维铮教授来上的,他现场给我们写的文章打分。我当时得到了A-,这个成绩一直让我引以为傲,因为朱维铮老师从没有给出过A。后来经廖梅老师引荐,我找到朱维铮教授谈了出国读书的想法,正巧我要做的传教士选题和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有切合之处(这在本书第二章有呈现),朱维铮教授于是同意帮我出推荐信。还记得在签名前,他拿起笔,又放下,看着我说:“认真做点东西,不要只是出去混个文凭。”殷殷叮嘱,言犹在耳。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但是,传教士忘记了一点。雍正初年,举国上下,没有任何宗教团体像传教士那样深深植根在北京的满人权贵圈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皇家的家庭恩怨之中。所以,从某个角度说,传教士的命运其实是和当时的皇位之争紧密相连的。如果康熙以后继位的不是雍正,传教士在华的轨迹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按照传教士的理解,这是上帝的安排。按中国的通俗说法,这就是命。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打探中,传教士还了解到福建地方上对修女问题有意见。当时福建有遗弃女婴的习俗,传教士因此收容了不少女婴。收容的女婴长大后,传教士把他们培养成修女。当时福建以及浙江很多地方男女比例失衡,由于男子娶不到老婆,这些地方还存在卖妻、典妻的习俗。福建乡绅看到修女,认为这是天主教蛊惑妇女人教,影响了当地的传宗接代。他们并不了解这些修女大部分是由弃婴长大而来。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传教士从最初见到进京的多尔衮,到后来的顺治皇帝,再经历鳌拜专权,最后走进康熙的世界。在康熙的孩提时代,传教士就在他身边。在康熙跟着翰林们学习汉语和经史子集的同时,传教士在内廷里教他数学等西方学问。传教士后来又一步步地帮助康熙和欧洲建立起了各种联系,同时也让欧洲对这个东方皇帝产生了兴趣。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人的思想中有中外之别,但没有很强的中西之分,特别是对实用的东西,有的更多的是有用与没用的区别,就拿中西都有的医学来说,康熙和传教士看待医学只有有效与无效的区分或者说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分,并没有现代人有的中西医区分。康熙见识过西药有效后,便引进了西药和西医,在他宫里常年储备着多种有用的西药。这些储备并不能说明康熙特别看重西医,只是说明他务实。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于康熙要求的这个“票”,以前的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认为这标志着康熙开始限制天主教在华传播,也是后来雍正禁止天主教的开端。当然,从教会角度看,领票确实是多出来的麻烦,某种角度上也确实限制了传教士入华,但这并不表示康熙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天主教的传播⋯⋯康熙领票的核心要求是传教士不要改变,保持已有的利玛窦规矩。换句话说,康熙不是要改变而是要保持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原有方式。从实际操作来看,康熙也完全没有限制天主教的意思。反而他多次鼓励传教士来领票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