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康熙对学问有兴趣,身边的人也不排斥文化,这些对传教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设想一下,如果康熙跟鳌拜一样,只对满人传统骑射狩猎感兴趣,传教士的西学怎么可能在宫中派上用场?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包衣”是满语的音译。据清史前辈孟森解释:“包”是满语“家”的意思,而“衣”相当于汉语中的虚字,类似于“之”字。包衣奴才就是指跟主子关系最近的、家周围的奴才。满人入关以后,包衣奴才专指满人权贵家里面的奴才,是整个奴才群体中地位最高的一群。后来许多清朝名人都是包衣奴才出身。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就是康熙的包衣。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满人八旗,每一旗有一位旗主,旗下又分为满、蒙、汉三旗,也就有三位都统。由于旗主必须是努尔哈赤的后代,所以都统这个职位是非努尔哈赤后代在八旗中能达到的最高职位。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满人传统中,士兵行军打仗都是自备武器和粮草,擒获的战俘归士兵私有,成为士兵的奴隶。对于士兵来说,获得战利品和获取奴隶都是同等重要的经济回报。在满人世界中,奴隶和牛、马、衣服这些一样,都是私有财产。奴隶最大的来源就是战场上的俘虏,所以俘获仆人的士兵一开始并不想交人;后来他把仆人交给豪格,和献给豪格一匹布是差不多的。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两位神父于1644至1647三年间在张献忠成都的朝廷中做官。按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张献忠大军进人成都后,为了活命不得不听命于张献忠。他们从西医角度,认为张献忠患有精神疾病,也亲眼见证了张献忠残酷掠杀老百姓。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比如前面提到的带了7000本欧洲书籍在明朝万历年间再次进人中国的金尼阁神父。回到中国后,他渐渐开始后悔在教皇面前赞同利玛窦把天主教的神(deus,英文译为god)翻译成中文“上帝”这个词随着他对中文研究的深人,他认为这个基督教里最关键的词翻译得不对,铸成了不可挽回的错误。最后他在1628年一天的清晨四点和神父们一起做完祷告回到房间后,上吊自杀了。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结果就是传教士没有等来基督教解禁的那一天。但有这样的结果,不等于必然是这样的结果。长期以来,写史的人都希望妙笔生花,把一个个故事讲得逻辑井然,头头是道,同时还希望自己能发前人之未发,概括出事件背后的大势。在历史中总结规律的想法源自于 18-19 世纪的西方史家和哲学家,他们受到西方科学革命的影响,希望像研究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一样,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寻找历史规律主导了现当代历史研究,同时也支配了现当代的历史书写。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当时俄罗斯卖来的皮毛制品价格太高,无法和欧洲国家从海路卖过来的皮毛制品相竞争。除了价格高以外,俄罗斯产品质量也没有南方海运过来的东西好。跟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贩,赊了俄罗斯的货款,最后还不上了,俄罗斯商人又在北京告官。为了两国和睦,如果中国商贩实在没钱还给俄罗斯商人,最后是康熙从内库拿钱出来赔付给俄罗斯商人。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于任何历史人物,其实有两套基本评价体系。一是时人的评价,二是后来人的评价。很多时候,我们看待历史,容易将这两套体系混淆,会以己度人,以今度古。跟杨光先同时代的人,对杨的评价并不多,倒是他去世一百多年后,陆续有人注意到杨反天主教、反西洋人的论述。由于切合了后世的一些局势,关注杨光先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本书主要关注同时代的人对杨光先的评论,以寻求还原接近当时实情的历史。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传统的中国儒家士大夫在宗教层面是兼容并蓄的,可以接受不同的宗教信仰。儒家士大夫和道士、高僧往来切磋的故事大量存在,并不会因为信仰不同而有阻碍。明末清初的士人受王阳明学派影响最大,在求“真”上很执着。具体到对僧侣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该人是否为“知行合一”的“真”修行者,是否能够身体力行平时宣讲的道理。比如,明末的笔记小说中,有大量嘲笑和尚道士不能守戒律,经不起世俗诱惑的故事;但同时,也有很多故事记录实修的僧道,赞扬他们用功修行的。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中外史家的这些解释,都混淆了一个时间顺序,那就是雍正先是佛教修行者,然后才是皇帝。雍正从他20岁出头就与佛教结缘。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距离他的藩邸(现在的雍和宫)不到三百米就是当时著名的柏林寺。这对雍正亲近佛法可谓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后来,曾做过柏林寺方丈的独超禅师圆寂后,其弟子来找雍正为其写塔铭。其中就写到二人是康熙四十一年开始一起谈经说法的。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传统中讲“一朝天子一朝臣”,康雍之间的皇位更替不仅改变了教士和康熙众多皇子的个人命运,同时也改变了那些跟这些人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庙堂之上的变动,我们后来者似乎能带着“后见之明”来评点一番;但变动发生前,谁也预料不到,哪有什么规律可总结?史家要做的,也许就是把发生过的故事和细节挖掘出来就好。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历史在一个个的个人选择中充满着不可预料的偶然,正如我们现在的世界在个人决策下充满着不可预测的偶然一样。现在的世事就是未来的历史,而历史就是以前的世事。就像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对于个人、国家、世界都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到底它会怎样影响到历史的演进,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这个突然出现的事件会是无数个人生命中的变量。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早年制定政策的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欧洲教廷内部发生了巨变,1750年代开始,耶稣会在欧洲受到排挤打压,各国相继取消了耶稣会。1773年教皇宣布解散耶稣会。(直到1956年,罗马教延才又欧复了耶稣会的地位。现任教皇方济各就是耶稣会神父。)所以1760年代以后,留守在北京的耶稣会神父基本没有了欧洲的支特。在乾隆日渐对西方感兴趣的时候,耶稣会没有能力再派人到中国来。乾隆发现来北京效力的西洋人越来越少,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结果就是传教士没有等来基督教解禁的那一天。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如果按今天流行的经济学观点,我们把信仰需求看作一个市场的话,那么可以说基督教作为一款信仰产品进入不了西藏市场,因为那里的本土信仰产品已经足够强大。但当时的内地不一样,基督教作为信仰产品是能够进入到内地的,内地的百姓和主流文人都抱有一种开放的观念,把基督教当作一个外来的新产品在看待。尽管来华的传教士在对待中国传统习俗的态度上有分歧,但那是他们内部的分歧。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后来人的历史评判,需要在当时人的行为和感受基础上来做评判。如果完全不考虑当时人的主观感受,而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认为他的苦行没有价值和意义,那就跟当时历史没有了关系,这种评判严格讲也不属于历史研究。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历史应该最少有两次评判。一是当时的人一历史参与者流露出的主观感觉,这可以算作一种评判。二是后来人综合历史上下文的评判。这两种评判可以不同,但是后来的历史评判不能无视当时人自身的感受。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研究历史需要站到当时人的环境中去体会。 站在传教士的角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明白他们都是历史中的人物,无法知道历史后来的演进。他们所有的决定,都是基于他们当时所观所感,做出他们认为的最好选择。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历史写作和阅读容易时空穿越,但理解历史需要站在当时的时空来理解。在当时的时空中,并没有近代以来产生的所谓西方先进和进步这样的观念。当时的中西交流就是相隔很远的两个不同文明区域在互通有无、互有启发地平等交流。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这三个要素的循环在清初以来的私人关系网中随处可见,而整个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信任。只要信任没有因为某件大事被破坏那么双方关系就会持续。所幸的是,传教士在康熙一朝都没有辜负康熙对他们的信任,包括后来教皇派使节到中国来的时候。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