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好纸、好墨、好拓工遇到一起,共同营造一件美物,这是因缘际会。物质文化有时候传不下去,因为那种纸没了,墨也没了。尽管网上有那么多高清图片,稀罕的拓片展览依然会吸引许多人参观。他说:“就是因为美感是有层次的,要看,要闻,要抚摸。这种美感是中国书法独有的。”当然了,在他看来,碑帖不能外借,是件遗憾的事。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怎么才能写好文章?一是寻找自己热爱的读物,读得好才能写得好。二是要有生活积淀,观察自然,品味艺术,体验人情冷暖,激发自己的感受力。如果没有这些做支撑,课堂上的技巧训练就是空的。有的学生愿意做微小改变,高三已经来不及了。他们缩手缩脚,观点略微出格就不敢表达,缺乏“我手写我心”的勇气。他们的鉴别力也已经混浊,看不出好作家有营养的部分,反而将堆砌的辞藻奉为典范。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其实,这些“特效药”起到的作用非常浅。一篇作文要把方方面面都做好,是长久的功夫。夹叙夹议的文章,叙事得有起伏,观点得有推进,举例证要推敲甄选,才可以把文章掀起来。教师顶多教一些小的技巧和架构,比如:怎么去开头?要避免几种陈词滥调。怎么去结尾?用诗句来点题收尾……学会这些雕虫小技,高考顶多能加两分三分。其余的,真救不了。实际上,会写的学生还是按他自己的风格写,不会写的还是不会。指望老师教出来观察生活的方式,很难。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内心平展,我相信这篇不符合公文样式的文章没有大的错误。抵制馆配,为人民买书,这错了吗?文章是正气不是邪气,拿到哪里我都不怕。这几个人对我的批评不能公开,只能私底下进行。没关系,我可以道一百次歉,表情和语言充分顺从,就当自己是在舞台上演一个道歉的角色,多温柔都行。反正,我给群众买的书已全部上架,我预告开馆的文章已经散播开来,我要做的事情都做好了。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看着领导的眼睛,我想分辨她的愤怒是来自内心冲动,还是来自他者压力,是恐惧一些未知的事,还是真的要纠正我帮助我。一时间,我分辨不清,她像是诚恳的,又像是过于娴熟的,不知道她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整个市面上,精工细作的立体书几乎不可能被免费阅读,只能流入中产家庭成为他们的专享。所以我想破个例,多采购这类书,不怕被读者翻坏,坏了明年再接着买。图书馆理应成为消除身份差异的空间,贫困家庭的孩子平时接触不到立体书,那我们就来提供一个地方,让他们坐下来尽情拨弄里面的小机关。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人们问起我们局是否“管”碑林,我打趣说:“碑林不归我们管,但碑林的厕所归我们管。”行政归属和辖区归属是两个概念。碑林博物馆在行政上归属省文物局,向后者汇报业务,而不是向我们。但它的地理位置属于我们的辖区,按照“属地管安全”的原则,它的消防、卫生、文明宣传等杂事由我们监督。说是监督,我们也不具备强势话语权,因为碑林博物馆和我局是平级单位:正处级。我们和他们协调事务,有时不一定顺畅,得商量着来。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选书不简单,为公共图书馆选书更是难上加难,既要在专业性和普世性之间做出平衡,又要在个人趣味与公共意见之间把握尺度。在两难的境遇中,与其说我们看到一个文学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如何处理自己的专业,不如说看到一位既热爱书籍又热心于社会公益的“选书人”如何在书海中穿行。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图书馆”长大的。但在阅读杨素秋的书稿之前,我并未深思过“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问题。我们这代人的阅读经验是从贫瘠中生出的一点丰盈,零散却又自由......“馆”这样的规模与建制显得整齐而又庄严,与我的青年阅读经验稍显区别。可是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被记录下来之后,新生与建构的力量使阅读的光从纸面一点一点透出,弥合了不同的阅读经验。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古代印制石经要好几步,先从碑上拓下来,再把它们剪成一致大小,然后装裱成册。《开成石经》中的同一块石头,他买了各种版本,一页一页地比较。几本清代小册子做工尤其讲究,内有橘红色衬纸——“万年红”,把蛀虫挡在书外。“万年红”是广东南海的发明,本纸为竹子纸,再用四氧化三铅加入添加剂和桃胶溶液,刷在纸张上,阴干而成,蠹虫都不敢靠近。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他跟我说了好几次,他特别想念摸读盲文书的感觉。我说你每天都在听书啊,为什么还想摸书?他说,那太不一样了。听书,好像是怀里被人塞了一堆东西。而摸书,是自己主动走进去的,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那感觉太美妙了。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选书确实是个难题,一个人的珍宝,对另个人来说也许是草芥。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选书的职位?约翰·科顿·丹纳在《图书馆入门》中为公共图书馆建构了一个理想的“选书人”形象,这个人首先得是个书虫,有丰厚学养,能带领孩子们阅读好书。但他又绝不应该是个书呆子,不宜过于沉湎于书籍,要多出来走走,以免与底层老百姓脱节,无法了解低学历人群的需求。2021年度买书资金到位,宁馆再次把编书目之事委托给我,我未必能够胜任。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村长说:“社火得搞哩,年年搞。实践证明,把群众凝聚在一起的最好办法是文化活动。”这种全体参与的仪式、合作与狂欢,是对生活的润滑。 就像广场舞一样,以前我不看,觉得俗气。有天我突然意识到,健身房里的舞蹈之所以比广场舞好看一点,只不过因为我们为场地和教练多付了钱。如果我鄙视广场舞,更贵的私教课就应该鄙视我的大班课,富人区健身房就应该鄙视平民区健身房…金钱制造的差别和体面感让我变得过于清高,不去体察他人的真实欢乐。人间烟火,我得了解,别那么傲慢。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说这些并没有打击年轻人读书热情的意思,但很想告诉人们,阅读并不是想象中坐在漂亮台灯下品着咖啡就可以实现的精神自由,而是一件苦事和险事,也很容易被一些‘看不见的手’操纵。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需要孤独,但不是一种表演的孤独,或自恋。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这是小李提交给我的文件。眼前这页纸上,核心要点周围簇拥着大段说辞,段落与段落之间高度相似,互相复制词汇和口号。空浮的意义像浓雾一般升腾起来,包裹着草木房舍,让它们面目模糊。我得一行一行地扫视,花大力气拧去毛巾的水分,才能获得干货。 套话为什么这样流行?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在我踏入官场的第一个月里,我去过不同的场合,“被重视”的轻微快乐以及“被忽视”的轻微失落,都发生过。我把它们摘出来放在手心注视,它们从什么样的土壤里长出来,我要把土壤清除,我不允许以后我的心里再长出这种蘑菇。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潘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书籍可以怎样地改变人。一个小孩,父母都在工地刮腻子,小孩刚来她的托管班时,午睡把床摇得山响,嘴里叽里咕噜个不停。父母说这个孩子“很难管教”。可是她记得《正面管教》里分析过,这类问题的源头不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不常和孩子言语沟通导致的。潘月就多和这个孩子聊天,有一天这个孩子乖乖入睡,醒来喊了她一声“妈妈”,又害羞地掩饰过去。潘月说:“《正面管教》就是这么有用。”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现在明白这些书单是什么名堂,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以及那些明知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籍,全都塞给了我。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某些图书馆书架被三流书籍占满。因为图书馆是公益场所,不赚钱,塞些“坏”书进来不影响图书馆“业绩”,反而会增加书商利润,于是,图书馆成为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套话为什么这样流行?威廉·津瑟在《写作法宝》中说:“管理者一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没人再去向他指出简单陈述句之美。”我承认,“不懂文字之美”也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故弄玄虚”恐怕是更深层的心理需求,越玄虚,越没有破绽,就越安全。有关这一点,影评人梅雪风说得很清楚:“套话的核心要义就是不负责任,所以不敢指向任何实际的问题,永远都只是在言语自己的迷宫里自我繁殖,用一种铿锵有力的空转作为行动的证明。”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那天,一个男人走进图书馆坐了下来。他说自己经常和领导吃饭,那些领导的名字从他口里依次弹跳出来,飘浮在空中,簇拥着他的嘴角跳舞。然后他说:“有个领导让我来给你捎个话,你必须取消全部书目。” “为什么?” “你的书目里全是好书,利润太低,领导拿不到好处。你不要问我是谁,我常年给领导跑腿。我要哪个书商中标,他就能中标。我要从中分成,领导也要分成。”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