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别的职场里多是冷漠争斗,高校却能遇到热烈的孩子。虽不频紫,但隔两年就有一两个能交心的朋友。我像是拿着布袋走在秋天的树林里,我不知道松果在哪里,但我知道,一定有松果在等我。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就像翁贝托·埃科说的那样:“书跟勺子、锤子、车轮或剪刀同属一个类型:一旦被发明出来,便无需改变。”让我们对此稍加延伸:图书馆一旦被建造出来,便照亮了热爱阅读的心,这样的光芒不会轻易消失。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在王彦明看来,通过背诵“范文”中的好词好句来填充自己的文章,那是歧途。作文,要发散、开阔,不要写成“新八股”,要从改变学生的心理、感觉开始。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曾经问过朱妮娅,她高中时都读什么书。她说当时读过的书有两本难忘。《基督山伯爵》隐忍地蓄积力量,缓慢冷酷地报复,教会了她在叙事中控制节奏。波伏娃《第二性》如同一记重击,揭开她了解两性世界的大幕。原来女性是由上千年的历史塑造成为“第二性”的,原来自己身在其中根本没有觉察。从这本书开始,她才开始意识到社会中固化的性别观念,开始想象她作为一个女性个体的解放可能。 这些书表面上和高考无关,但深深影响了她的写作和思考。现在她也希望学生们能自由自在地去读,不要怀抱太多的功利目的。每个人与书籍共振的部位不同。哪本书“有用”,哪本书“无用”,你得打开自己,去碰撞,其他人并不能替你做出预言。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事实上,他和教研室同事的对话多是如下内容:高考新动向、课件制作标准、网课讨论流程、教学案例上传方式…一群人翻来覆去,就是在揣摩出题人的心思。教师围绕试题,像是围绕磨盘打转,缰绳都磨白了,语文教育离文学本身越来越远。他在课堂的缝隙里努力挤进真正的文学,仅有寥寥响应。更多的“做题家”和他们的家长想要更“实用”的东西。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他也写诗,青木瓜在舌头上的涩味,春末夏初少女的头发,夜晚掀开了碧绿一角,月光倾泻,桂花跌落,水草纠缠。看见冬天枯萎的草木,他觉得它们正在拨动通往春天的门帘。他期待把自己的震颤讲给学生,和他们一起发现日常中的诗意。 起初他做过一些改革,但是教学工作得按整体步伐运行。平行班级的授课进度亡致,模考内容一致。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现在还没有爱,那就不再爱了 现在没有认识,以后也只能是陌生了 还抱有希望 偶尔也失望 还偶尔去河边,只想看一尾鱼消失的波纹还试图写满白纸,更多是谎言 总在寻找自己,其实影子都被遗忘 还在幻想奔跑,只在驾驶时 还能看到时光 喂养一朵花与蚜虫。让它们互相芬芳与咬噬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二尾子,脏话,原指代性别不明的昆虫。如蟋蟀,一根尾针为雄性,三根尾针为雌性,两根尾针为中性。“二尾子”后被引申为辱骂性别不明的人。西安人口已逾千万,晋级“新一线城市”,但我周围的环境究竟够不够新,这很难讲。某非遗传承剪纸大师在茶话会上阐述她对人类灵魂、婚恋繁衍和城市形象的系列观点:“一本书里讲人有灵魂,这太令人惊讶了,是不是?人怎么能有灵魂呢?还有,这世上竟然还有人不想结婚不生孩子,简直是绝后,不孝逆子,世风日下。”她围着绚丽围巾,手在空中指指戳戳:“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么多‘二尾子’ [插图]在街上跑来跑去,不像话!”四周哈哈附和,她抿起嘴笑,看样子相当满意她的演说,转头问我:“我说得对吧,这些人有损城市形象,就应该禁止他们上街!”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一次简餐中,领导这样将我介绍给别人:“今天专门安排了美女来陪您。”专门,安排,美女,这三个词被涂上一层蜂蜜,亮晃晃的,我不喜欢。没有人提前通知我,我的脸就突然被施加了一项任务。工作能力此时不重要,脸和性别重要。 我刚打过疫苗,确实不能喝酒,领导依然让我喝:“疫苗过敏能有多大事儿?你如果不喝,就是没把我放在眼里。”他在测试我的服从度,我反复推让,他斜看了我一眼:“你这个人,不懂规矩。”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清楚地记得他翻译的第一本书的后记:“这本译作是合作和友谊的结晶,但作为编者,我翻译或校改了这里的每一个字,因此,我对译文的质量负责。我不为译文里任何可能遗留的错误请求读者的原谅,因为这不属于译者的权利,而且,实际上从来没有任何读者原谅过这样的错误,更不要说作者了。”我知道他三十多岁才开始自学法语。我问他:“翻译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是慢。还有,你自己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一定是不对的地方,千万不要糊弄读者。”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高考不会考这些。王彦明跟学生讲这么多,只是希望他们能变得敏感,懂得欣赏美,尝得到诗歌的真实滋味。学生评价王老师“有些天真”“不太成熟”“还保持着一点热爱,会热泪盈眶”,这算是正面的反馈吧。但在外界看来,这样的中年人太不“成功”了,“灵魂的工程师”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家长向王彦明炫耀自己的别墅豪车,也炫耀自己和教育局局长县长市长都吃过饭喝过酒,问王彦明:“你跟他喝过吗?”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可是她的解释防不住眼红,拦不住质疑:“图书馆有什么用?值得这样投入吗?”这样的质疑不仅来自百米内的同侪,也来自更高层。省文旅厅刚刚上任的新领导之前不熟悉图书馆工作,他指出一个实际问题:“周一到周五,有些图书馆人比较少,说明这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可能没那么大,功能没那么重要。那么政府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和人力在这上面?”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小吕每天早晨上班签到,第一件事,先去抢“原文传递”。这事儿得拼速度,全国的图书馆都在“抢”,帮读者寻找他们要的论文、电子期刊和电子书,每个月要完成定量。据小吕说,有的论文比较难找,跑遍各个数字资源平台碰运气。月底省里统计数量,别的馆好几百篇,小吕急于赶超。平常上班时间容易拥堵,时间一长他也抢出诀窍了,一大早去抢,或者半夜去抢。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很多年前,我在迷茫的时候求助于他:比爱更重要的是创造力吗?我们要努力为这个世界创造点什么吗?他说是啊,欲望的指向有时是空洞。而且,关系有可能是脆弱的,你必须求诸自身。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中国行政管理中的“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制”,有时造成以“完成上级党政部门下达的各种指示”为政绩的趋势,而偏离民众的真实需求。理想状态应是:以“替民众办实事办好事”为政绩,将民众满意程度纳入评价体制。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毛晓秋的话给了我安慰,如果结局真的无法扭转,我也得接受,但我决定最后试一次,尽人事,听天命,这部书稿是我最后的赌注。我主动找到中间人,告诉他我正在写书,会把这些事件如实写进去。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我出示了我的写作大纲。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应该去找谁述说我这个书目的意义,它为什么不能被取缔?“这个书目集合了几十位专家的心血,而且群众一定会喜欢。”这个理由在我这里足够饱满足够沉甸,但在别人的秤上也许轻如鸿毛。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宋璐相信,一个事件不是孤立的,最好能在照片中呈现这个事件和环境和历史的横纵关系。这样的视觉作品,信息会更饱满。他喜欢用烘云托月的方法拍照:拍摄野生动物迁徙,他得提前了解食源地植被,橡胶林发展,当地退林还耕的状况。先把选题发散开,考虑怎么将这些因素视觉化,再列出详细拍摄计划,包括镜头远近、元素对比等等。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如果我的野心大过了同情心,我就失去了灵魂。”这是摄影师纳切威的名言,宋璐反复用这句话来丈量自己。在我写作本书的最后时刻,他也和我探讨非虚构写作的伦理,提醒我对书中人物未来可能受到的侵扰要有预判,要在文字中尽力保护他们。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读公文是我的必修课,人们也许以为此事苦在严肃枯燥,其实不然,行文的冗余才是阅读的重担。在同义重复中提取真正的主旨,就像在层层堆积的脂肪中寻找有限的肌肉。写稿者多支出一部分无用功,阅读者再次耗费一部分时间,一重低效叠加另一重低效......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