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读《增一阿含经》,王耘的眼前会出现一个立柱,上面用绳子拴着一条狗,这条狗被欲望驱使,不停地往前跑,但永远也跑不到终点。人们常说时间是从指缝中流过的沙子。他说,不是你的手里有一把沙子,而是你就是粒沙子,你在时间之中,是你,作为一粒沙子流失了。这种流失的感觉,就是“幻”。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佛教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母亲,怀胎十月,早晨迎接新生命,夜晚孩子突发恶疾而亡。一个国王午时登基,子时遭遇政变。生命的历程就像炸药一般,顷刻尽毁。生老病死作为一个整体,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佛陀面前,这就是“苦”。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他们的书架构成往往非常相似,尤其是那些崭新的、漂亮的、大套大套的网红丛书、品牌出版和“公共知识分子读物”,更像是在时尚街的一次次打卡,而不是时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他说,读书是社会精神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一样,是难乎其难的事情。其实世上没有什么精神生活不被引导、诱导或误导,尤其对那种打着“自由阅读”“独立思考”旗号的引导,要警惕。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他又笑着说,投诉率排名第二的事是——“街上的景观树木,移栽的时候为什么要砍去头部?”“树长那么高不容易,好端端地砍它干吗?故意把它弄死,然后就有理由再买一批树吃回扣?”他说这其实也是误会,里面也有科学道理。树木移栽时,一些小根和须根难免遭到破坏,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能力下降,无法支持茂盛的枝叶。如果不砍去头部,会加速枯萎。砍去一些就能减少水分蒸发,树木到了新环境会长得很好。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听碑林区环保局局长讲过,“下雨天开洒水车”是他们局被投诉频率最高的一件事。群众总是打市民热线:“形式主义!”“浪费水资源!”“是不是为了完成KPI?”“瞎折腾,这是纳税人的钱!”环保局局长说:实际上,下雨天开洒水车有科学道理。路面有些脏东西比较黏,特别是隔离栏下的尘垢,晴天时冲不干净。经过雨水浸泡,脏东西变得松软,洒水车用水枪一冲,就很干净。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如果说康华是个朋克,我是个嬉皮,那么伍鹏就是个痞。”王大说。伍鹏留着寸头,目光有神,言谈间宛如一名文雅的谦谦君子,内心里又对任何传统的、主流的事物不屑一顾或许是深得优胜美地文化的精髓,也或许是个性使然,伍鹏精妙地掌握了身为一名攀登老炮的特质:严谨地攀登,却消解一切权威的存在;真诚对待每一名攀登圈的朋友,却利用一切机会拿老友开涮。伍鹏也泡过山野论坛和绿野论坛。他在绿野论坛上的网名叫“花科友”,取自一句经典英文问候语的谐音。但他更著名的网络ID叫“Freewind”(自由的风)。在许多混迹于户外论坛的网友看来,这个名字和“老K”一样,代表着严谨仔细、认真,讲究精湛的攀登技术和精良的攀登装备。
——宋明蔚《比山更高》
大山有时展现出它仁慈的一面,有时又展现出它仁慈之后的残酷。温柔与残酷、生存与死亡、勇敢与怯懦、光明与黑暗,这些二进制般的简单形态又幻化出大山瞬息万变的复杂面貌。从一条山脉的千万年生命尺度来看,攀登者站在比山更高的地方雀跃、惊惶、俯瞰、呼吸,就和一片雪花悄无声息地落在山顶没什么区别。对于攀登者来说,一条山脉却贯穿着他们短暂的一生。无论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还是野蛮的喀喇昆仑山,无论是孕育出现代登山文化的阿尔卑斯山,还是保留着上百座未登峰的横断山、邛崃山,它们既是现实中的悲情与荣耀之山,也是攀登者心中的欲望与梦想之山。
——宋明蔚《比山更高》
许多人都描述过那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受,巨大的失落感如海啸般吞没了他们的余生。海啸过后,悲伤就像一波又一波潮水,不断冲击着他们脆弱的内心堤坝。终有一天,他们下定决心,要努力走出事故的阴霾,要与过去切割,要重新开始下一段生活,要在心里修筑起一扇更加高大而坚固的墙。他们做到了。他们终于重振了生活的信心。但总会有些不经意间的瞬间,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一场久久回味的梦,或者仅仅是一张照片——这是他们与逝者为数不多的联结——轻易地击溃他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明白,必须学会与这虚无和悲伤独处。他们别无选择。
——宋明蔚《比山更高》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登山,反正我是把它当作一项消遣,但是是最严肃的消遣”王茁说,“当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大多的‘无所谓”时,这种严肃可以使我的生命具有意义,可以使我的头脑保持敏锐。”
——宋明蔚《比山更高》
王大和伍鹏对着这块大石头、对看主茁的装备说,这是2014献给2004的时间胶囊,也许十年以后我们会再来。 伍鹏补充道,2024。 赵四说,2034。 伍鹏看着这些充满回忆的装备,说,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如果能完成这条路线,我打算叫它“十年”。三个人哭了哭,又笑了笑。
——宋明蔚《比山更高》
自由攀登者的身份界定,与他们的攀登成就一样,源自登山社区的普遍认可。没有任何攀登作为的登山者,硬把自己当作是一名自由攀登者,只会显得矫情而做作。这在英雄叙事流行与大男子主义当道的中国登山界,只会成为大本营里的笑料和谈资。而当一名青涩的登山者极度渴望被众人认可,走上了追逐身份认同的道路,又很难享受到攀登带来的真正快乐。有时,这还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自由攀登者的精神世界更接近道家哲学。当你刻意追求它时,它离你越来越远。当你淡然处之时,意想不到的奖赏终究会来。从么妹峰下山后,那年冬天,周鹏正在京郊的桃源仙谷攀冰,《户外探险》杂志的资深编辑马德民兴冲冲跑来告诉周鹏,他们被金冰镐奖提名了。
——宋明蔚《比山更高》
多年以后当严冬冬回顾这两次独攀时,认为没登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当时的登山技术与理念都不算成熟。但是他很享受独自在山里的时光。他喜欢那种孤独感。孤独会放大登山的生命体验,而这种深刻的体验,让严冬冬深深地为之着迷。 “我追求的是什么?是你在跟暴露感、恐惧感、孤独感这些东西打交道的过程中得到的,在其他形式上不那么容易得到的体验,”严冬冬说,“那种暴露感还是很爽的。包括有时候去solo一些冰也是。那个时候会感觉自己活着。就是很真切的生命力的那种感觉。”
——宋明蔚《比山更高》
高考状元、清华学子的身份也无法让他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唯有登山能让他感受到自己活着。而另一方面,他“不愿放弃对安稳生活的追求或者至少是幻想”。大学四年期间,他陆陆续续在水木社区里接了些翻译的小活儿。他暂时不想把翻译认作职业,只是告诉自己翻译不过是暂且糊口而已。他看不到前方的路。“在那个时候,国内没有任何人过着几乎有一点点像我当时想要过的那种生活。”严冬冬后来回忆道。 在父亲严树平看来,儿子的清华同班同学,要么是出国读名校,要么是去名企找工作,而他竟然在考虑去登山,简直是不务正业。父亲想要儿子过上按部就班的生活。严冬冬却想过上自由的生活,而且在这份自由里,登山必须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宋明蔚《比山更高》
在工作与自由之间,伍鹏总是毫不犹像地选择后者。过去十多年来,他已经跳槽了七八次。每当他辞职的时候,领导和同事都十分不解地问他,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干了?“也许是他们不懂,人生中能够有自由自在的日子,足矣。除了最美好的记忆,还有什么能陪你一辈子呢?金钱?房子?地位?都行。最美好的记忆,在办公室里是等不来的。”伍鹏曾写道。况且,这一次伍鹏要全力以赴地完成这个积蓄十年之久的目标。
——宋明蔚《比山更高》
2013年5月的一天清晨,成都七中的教师李沐月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当时学校所在的成都高新区还是一片大空地,五楼教室的视野非常开阔。李沐月不经意地一瞥,“发现远处雪山隐隐,一峰突起,峥嵘轩峻,甚为惊异”。一排排高楼之上,是一群气势磅礴的雪山。群山之上是一座宏伟的巨峰。在此之前,他以为“窗含西岭千秋雪”只是艺术的夸张,至此才知杜甫的诗句原来是写实。李沐月停下教课,带领学生们排队遥望雪山,颇有当年西南联大教授陈岱孙让学生们“停课赏雨”的风范。
——宋明蔚《比山更高》
马科斯在现场还找到了坑子的运动相机。运动相机里保存下了他们攀登么妹峰的视频。他们选择从么妹峰南壁中央直上。这条路线与“自由之魂”比较接近。他们登顶那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他们在顶峰上依次展开了赞助商的旗子。在那一刻,小柳终于证明了自己。 小柳曾计划过,假如他们登顶了么妹峰,就将这条新路线命名为“勒满”。在四姑娘山当地的方言中,勒满是快乐的意思。也许在最后那一刻,他们真的很快乐。正如小柳的那句座右铭:如果什么意外发生让我丢了性命,那不是个悲剧,因为我在做我热爱的事,睡觉前想到,明天还会做自己爱的事,那是一种恩赐。
——宋明蔚《比山更高》
只有在山上,严冬冬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在一个空旷的、不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里,你自己散发的生命力,自己是可以敏锐地察觉到的,”严冬冬说,“你觉得自己心脏在跳。我知道自己的心脏会比很多人每次泵出来的血要多。这种感觉是很实在的,一种自己的存在感。”
——宋明蔚《比山更高》
“冬冬是个直男癌,不但不会谈恋爱,还把女人视为麻烦,”严冬冬的朋友陈春石也敏锐地观察到,“他说过‘山上无女人’,意思是即便是女性登山者,在山上也要像男人一样理性思考,压抑情感,面对一样的自然挑战,自然环境不会因为人的性别差异给予区别对待。而陈家慧却恰恰符合了严冬冬心目中‘山上的女人’应有的一切特质…我觉察到冬冬对她是有感觉的,就是一个人提到另一个人的时候,那种两眼放光的兴奋感。”
——宋明蔚《比山更高》
这时,他们才抽出一点点精力欣赏周围的风景。严冬冬后来回忆这划时代的一刻:“周遭的景色令人目不暇接。俯瞰四周的群山,突然间,它们显得那么低矮,那么遥远,犹如远方的海浪。我们才发现,我们一直都无暇顾及它们的存在。自从早上离开营地后,我们就完全沉浸在攀登的过程中。这是我们首次开辟的新路线,就以我们登山组合的名字,命名它为‘自由之魂'(The Free Spirits)。”
——宋明蔚《比山更高》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