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那是种骄傲,阳光的洒脱。白云从我脚下掠过。干枯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挥着翅膀,不再回头。纵然带着永远的伤口,至少我还拥有自由。纵然带着永远的伤口,至少我还拥有自由
——宋明蔚《比山更高》
在中国,对于大多数心怀理想的青年来说,自由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践自由意志的同时,他们还必须要摆脱外力的束缚:不用为了生计,或是基本的生存而忧愁烦恼;不被传统的家庭观念绑架;不被困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之中。
——宋明蔚《比山更高》
这些刚上大学的年轻人挣脱了高考的束缚,身体里的荷尔蒙高涨。他们急于寻找到一个出口,渴望献身给某个看似更高贵的东西,或是爱情和自由,或是一个集体。也许学生社团内部的凝聚力,不仅恰到好处地稳固了严冬冬高中毕业后内心的失重感,还改变了这名孤僻少年对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看法。
——宋明蔚《比山更高》
“自由,它是如此宝贵,如此令人向往,要得到它需付出的代价,通常也无比高昂,”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严冬冬写道,“我会珍借这份自由,而最好的珍惜方式就是善用它。” 只有在山上,严冬冬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在一个空旷的、不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里,你自己散发的生命力,自己是可以敏锐地察觉到的,”严冬冬说,“你觉得自己心脏在跳。我知道自己的心脏会比很多人每次泵出来的血要多。这种感觉是很实在的,一种自己的存在感。” 在山上,每一次迈出脚步,每一下挥动冰镐,心脏就会“咚咚”地狂跳。这心跳的声音就好像他的名字。
——宋明蔚《比山更高》
自由,人类所追逐、向往的自由,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观念。只有碰撞到坚硬的现实,自由才会更凸显出其意义和价值。严冬冬所谓的自由很简单:自由自在地安排生活,自由自在地去登山。他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并没有走太多弯路,也没有被这时代抛光打磨,就实现了这个当初在父母和同学看来完全不切实际的目标。
——宋明蔚《比山更高》
老布将爱德嘉峰的这条新路线命名为“无人之地的玫瑰”。这是一条世界级的路线,也是老布在中国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攀登经历。老布描述这次攀登“野蛮而震撼,绝美又致命”。
——宋明蔚《比山更高》
在总结2009年这一年的时候,严冬冬写道,自毕业后的四年来,他渴望的那种自由的生活已经初露端倪。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想要的那种生活方式是可以实现的,这条路他现在已经能够看清,并且相信自己能够走下去。 这名26岁的自由登山者,口中常言及浪漫与自由、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一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带着勇气与决心,击碎了外界的质疑与传统的规范,开辟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也鼓舞着更多年轻人,寻找他们人生中的自由。在之后的十多年里,“严冬冬”的名字宛如砸进池塘里的石头,泛起了层层涟漪,撩拨着许多少年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宋明蔚《比山更高》
一个月后,在得知国内高山向导多吉、美国攀岩高手约翰·巴卡尔(John Bachar)接连遇难之后,他再次鼓舞自己,要想面对攀登中的死亡,只有用攀登本身来回应。“我只知道攀登不息,与恐惧的斗争就不会停止,攀登者可以控制恐惧,但是不可能消灭它。”他写道。
——宋明蔚《比山更高》
这是自由攀登者永远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原罪:他们选择远离这个安逸的美丽世界,走上一条遍布悬崖与荆棘的道路。路上的死亡悬崖属于自己,而路边的荆棘刺伤了离他们最近的人。在他们看似坚定地寻找自由和自我的路途中,也会有这般彷徨怯懦、犹疑的时刻。大多数成熟的自由攀登者不会回避、漠视这原罪的存在,而是清醒、痛苦地背负着它一起攀登。
——宋明蔚《比山更高》
4月28日,严冬冬在博客发布了著名的《免责宣言》,并解读撰写这篇宣言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在登山时挂掉,不会有人因此而给我的搭档施加压力。作为成年人,如果我自愿决定参与某一次登山活动,那么应当为这一决定负责的只有我自己。”
——宋明蔚《比山更高》
许多年以后,在一个温暖的下午,王大回忆着过去的时光。“你变成一个成年人,睁眼看着这个世界。你啥也不懂地往外走,选了一个你认为对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让你感受到了快乐,也做了一些事情,认识了很多好朋友,留下美好的回忆。”
——宋明蔚《比山更高》
后来许多登山者都曾表达过,他们之所以走进大山,多少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影响。在登山的世界中,有许多渴望经历这种深刻体验的小男孩。他们幻想着等长大后,遭遇一次九死生的冒险,以便能把这惊心动魄的经历当作是一枚亮闪闪的勋章,佩戴在身上最显眼的位置,并时不时地在人前擦拭一下只有当他们亲身经历了生与死的刻骨铭心、身为幸存者的痛苦与无力,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苟活下来的小男孩才蓦然发现原来攀登是一场他们输不起的真实游戏。于是,这些失去了同伴、直面过生死,却毅然大步朝前的男孩子终于迈过了这道坎摘下了胸前的勋章,收起了脸上的顽皮,几乎在一夜之间成长为严肃的男人。
——宋明蔚《比山更高》
他们意识到,迈卡和乔尼已经是身经百战的高水平阿式攀登者了,如果他们都能遭遇不幸,那么很少有人能逃得过大山的审判。“再牛的登山高手也会死。”周鹏说。 事故接连发生。严冬冬思考起登山与死亡的关系。他想起了曾翻译过的一段文字:攀登运动是一项本质上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可能导致严重受伤或死亡,参与攀登的人,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严冬冬并不惧怕死亡。他承认登山运动会带来死亡的可能性,但并不会就此被动地接受,而是尽其所能去阻止事故的发生。他再次鼓舞自己,要想面对攀登中的死亡,只有用攀登本身来回应。“我只知道攀登不息,与恐惧的斗争就不会停止,攀登者可以控制恐惧,但是不可能消灭它。”他写道。
——宋明蔚《比山更高》
李父和李母还保存下了儿子从小到大所有的课本。在李红学的作文本中,有篇叫《人生》的小学作文,他曾用稚嫩的字迹写道:“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我们就不怕生活道路的艰难坎坷,在长途跋涉中,绝不会落伍。让别人去做生活矫子(骄子)吧,我们的使命却永远是开拓。”
——宋明蔚《比山更高》
在许多人眼中,李红学是一名疯狂的登山者。他总是在勇敢与鲁莽的边缘试探,尝试在别人看来绝无可能的路线,并且对山峰充满了永无止境的渴望,就好像他创立终极探险的宗旨:“永无止境地探索大自然未知地域,并始终走在探险领域的前沿阵地。‘终极’是指永远达不到终点的极限点。”
——宋明蔚《比山更高》
目睹着点燃的珠峰火炬离自己越来越近,意识到自己竟然参与了这么宏大的事件,本来毫无波澜的心情也开始激动起来。 “我的心里是那种想放声欢呼、想挥泪如雨的激动,”他后来写道,“当然我不能放声欢呼,因为还戴着氧气面罩。我也不能挥泪如雨,在那样的低温低压和大风中,泪水会马上把脸颊冻成冰坨。”
——宋明蔚《比山更高》
“有谁不渴望自由呢?登山的人尤其如此:远离尘嚣的羁绊,在广阔雄浑的山间让生命力恣意飞扬,这样的向往,应该说是驱使我们中许多人开始投身登山的动力源泉之一吧。自由是登山者能够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在登山这方面,理想程度的自由,应该是随便任何一座山、任何一条路线,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都可以攀爬…” 然而,在自由之魂刚刚成立的那一刻,任他们的心灵恣意飞扬,他们的身体却被桎梏在那顶不足两平方米的小帐篷里,渴望着被赐予冲顶珠峰的机会。
——宋明蔚《比山更高》
但是他很享受独自在山里的时光。他喜欢那种孤独感。孤独会放大登山的生命体验,而这种深刻的体验,让严冬冬深深地为之着迷。 “我追求的是什么?是你在跟暴露感、恐惧感、孤独感这些东西打交道的过程中得到的,在其他形式上不那么容易得到的体验,”严冬冬说,“那种暴露感还是很爽的。包括有时候去solo一些冰也是。那个时候会感觉自己活着。就是很真切的生命力的那种感觉。”
——宋明蔚《比山更高》
“我追求的是什么?是你在跟暴露感、恐惧感、孤独感这些东西打交道的过程中的得到的,在其他形式上不那么容易得到的体验,”严冬冬说,“那种暴露感还是很爽的。包括有时候去solo一些冰也是。那个时候会感觉自己活着。就是很真切的生命力的那种感觉。”
——宋明蔚《比山更高》
如果把攀登比作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攀登者就是艺术家。如同文人写字,画家绘画,诗人吟诗,攀登者的艺术作品就是在山峰或岩壁上开辟的新路线。他们运用纯熟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山体上演绎着充满美感的路线,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与意志力。他们开辟了一条条自己命名的新线路,从此便在浩瀚宇宙中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坐标。
——宋明蔚《比山更高》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