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你是否愿意与他(她)结为夫妇,爱他(她),守护他(她),像对待你自己那样对待他(她),不论生病还是健康,贫穷还是富有,不离不弃,直到死亡将你们分开?
——陈果《好的爱情》
这世界上有很多一次性产品,而其中最珍贵的一次性产品,就是你的生命,用完了就没了,所以要慎重的使用,要郑重的决定。我们只活一次,你怎么舍得对它一无所知,让它不美丽、不幸福呢?
——陈果《好的爱情》
偶尔我和几个要好的女朋友相聚闲聊,当我们无意间谈及选择男友的标准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将“他是否爱我”或者“他对我好不好”作为第一要素,而不是“我是否爱他”这个更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当然,我完全理解她们,就像我理解我自己偶尔也会冒出与之相同的心声。但我们大多数人这样认为“爱情”,不代表“爱情”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很多东西,最终都被证明是不正确、不明智的。
——陈果《好的爱情》
你首先是你自己生命的当局者,但同时,请你时不时抽身而出,试着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看你自己,像一个陌生人一样,冷静公正,不抱偏见地评价一下你自己,这就叫“抽身而出,反观自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自觉方法。
——陈果《好的爱情》
一位研究宗教哲学的老师曾跟我说:“当你爱上了一个人,你也就找到了你的神。”我相信他的话。“倾倒”也好,“神魂颠倒”也好,“朝思暮想”也好,“至死不渝”也好,这些形容“爱”的词语,无一例外,不正说明了“爱”的超凡入圣、不可思议吗?当我们不为利益、不求回报、毫无理由、全神贯注地“爱”一个与我们不带血缘关系的“外人”时,对我们而言,这个人除了是一个“神”,还能是什么?否则他如何能引燃这种令人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的热忱?如果这样的“爱”本身是一个令我们这些当事者都匪夷所思的“奇迹”,那么激发这个奇迹的那个人,怎么可能不具有神力?
——陈果《好的爱情》
“我爱你”这三个字不轻松,因为那是一个凡人对神的求告,是一个渺小者对完美者的倾心,是一个黑暗中的行人对太阳的渴慕,那是一种五体投地的顺服,是一份毫无保留的交托——我把自己的心,托付给了你;这意味着我给了你伤害我的权利,也教给了你让我心碎的秘诀——那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说的话。
——陈果《好的爱情》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爱的时间长了,感情就淡了,激情就没了。错了错了,不是淡了,恰恰是深了,深到骨髓里去了。因为太深了,所以表面上你是看不出来的。
——陈果《好的爱情》
你见过他最美丽的时候,也见过他最糟糕、最丑陋的时候;
你见过他最能干、最得意的时候,也见过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
在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你还是想拥抱他,还是想吻他,这个才叫作深情。
你见过他最光明的样子,也见过他最黑暗的样子,当你见到他最黑暗的样子,你还是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他,并且去爱他,这个才叫作深情。
你真的懂他,懂他是个怎样的人,懂他的好与不好,懂他那些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懂他很不完美,但你还是爱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他,爱他这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人,这个才是真正的深情。
——陈果《好的爱情》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我的快乐之道并不仅仅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在于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维特根斯坦:“我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我必须做的任何事情中找到乐趣。于是,就没有什么能让人不开心的了。”
——陈果《好的孤独》
毫无疑问,爱人属于我们的“精神家族”,我们的精神因他而朝气蓬勃。当我们的心中装下了爱人的心,不但不觉沉重,反倒像鸟儿找到了天空那样能更勇敢更自在地飞翔;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增加我们的负担,反倒为我们的人生添了一双眼睛、开了一扇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丰富更广阔。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忍不住用“婚姻”这样类似于“歃血为盟”的仪式将这一个“精神家族”中的灵魂人物转型为我们“血缘家族”中的人生伴侣。这也是一种后天创造的“人工血缘”,是在“血缘家族”与“精神家族”之间完成的一次富有创造力的伟大跨越。
——陈果《好的孤独》
“天真”的真相——“纯洁的天真”“朴素的天真”“灵魂的天真”“逆境时还会感恩的天真”“吃亏受骗后仍与人为善的天真”“历经世事后一如既往的天真”。“成熟”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天真”,“成熟”最不能牺牲的就是这样的“天真”,这是“成熟者”的底线,也是他的原则。
——陈果《好的孤独》
“血缘家族”是我们生命的“家园”,而“精神家族”则是我们找到了失散多时的心灵的兄弟姐妹。或许正是这样的相似之处,人们才会在生活中把那些常住自己心中的“友”唤为“兄弟”,如此,刘备关羽张飞オ会这般惺惺相惜,以至于要桃园结义、血为盟。对知己的挚爱到了最深厚的阶段,大概就是忍不住要将他从“精神家族”纳入“血缘家族”吧,某种程度上“兄弟”的称呼、歃血为盟的仪式,正是在创造这样的一种“人造血缘”“后天血亲”。
——陈果《好的孤独》
我的一个朋友之所以走上人类学的学习道路,就始于她对“洪水”传说产生的极大好奇:世界上很多民族、国家都有着“大洪水”的传说,除了《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和鸽子的故事,在美素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随着世界各地重新认识他们过去的文化和传说,大家发现这个“大洪水”传说竟然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而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远不像今天这样容易和频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
——陈果《好的孤独》
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自己做过一个富有辩证色彩的概括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一我知道我不知道一一假如我们画一个圆,圆内代表我们知道的知识,圆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那么我们知道得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而圆画得越大,它与外界的接触面也就越大。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换言之,已知越多,未知越多。循着这个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人的知识高度不断向着更高处攀升,同时另一件事发生了一一人类文明随之迅猛发展,包括科技,也包含人文。 所以,进步源于好学,好学源于好奇,好奇源于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陈果《好的孤独》
突然联想到,千年前灵山法会上众生求道问法,佛祖释迦牟尼却低头手中拈花,迦叶尊者则在一边面含微笑。两人默不作声,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为何一言不发、沉默不语?——关于智慧、生命、真理这些无限的“大道”岂是人类有限的文字言语承载得了的?
——陈果《好的孤独》
就像一位禅师所说:“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计较多少,计较得越少越幸福。”当一个人什么都不计较的时候,又何来怨念?当一个人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总是开心,就会生活长乐。尽管生活客观上仍有起伏波折,也有令人失望的不如意,但生活中的“成熟者”往往因为自我心胸越来越开阔,对欢乐的要求越来越朴素,所以难容之人也就越来越少,烦恼之事也就越来越于平静。想起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生前说过:“我的快乐之道并不仅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在于喜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杰出的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日记中也写下了相似的体会:“我有一种独特的能力ー一在我必须做的任何事情中找到乐趣。于是,就没有什么能让人不开心的了。”
——陈果《好的孤独》
英国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在谈及他为何而生时说出了这句举世皆知的名言“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看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支配他一生的情感就是“爱”:对真理的热爱、对某一个人的深爱、对人类的博爱。
——陈果《好的孤独》
孟子认为,这“仁义礼智”四种“美德”,本来就在人的天性中,一个人后天要使自己成为有德之人,只需去探索追求那些先天被植入他天性之中的“善端”,它们就自然会像种子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与柏拉图所说的“知识是人对灵魂中的真理的回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陈果《好的孤独》
还记得当年我刚进大学,初入哲学领域,从学长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哲学家深受皇帝欣赏,而画家心生嫉妒,对此忿忿不平,一直伺机报复。终于,在哲学家生日的那天,皇帝为他举办了盛大的生日宴会。宴会上,画家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为哲学家画一幅肖像画。哲学家欣然同意。但是心怀怨恨的画家出于泄愤,将哲学家画得奇丑不堪,并把肖像画示于众人,试图以此当众羞辱哲学家。皇帝大怒,下令对画家严惩。没想到,哲学家当即为画家求情。他说:画家画上那个丑陋的人确实是我,而我终生都在与这个丑陋的自我做斗争。这个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因为他是如此清醒,对自己如此诚实。"
——陈果《好的孤独》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孟子这些伟大的思想者那里,真正的“知识”只有一种——真理,只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善;真正的“知识”不教人如何成为优秀的律师、优秀的政客、优秀的金融家,而是教人“何以为人”、何以成为“好人”、何以成为一个“社会的良知”、何以成为一个优质的“人”;真正的“知识”超越了“生存的知识”,超越了谋生,超越了金钱和物质,它是“生命的知识”,教人获得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欢乐。
——陈果《好的孤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