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历史
▼
首页
搜索
标签:#历史 的句子
所有标签
关于"历史"的句子:
本页收录的
历史的句子
/
关于历史的句子
根据受欢迎度及发布时间排序,这些描写历史的句子/好句/经典语句可以用来参考写作或设置QQ个性签名等用途。如果您也有喜欢的有关历史的句子,欢迎
发布
出来与我们共享。
历史的各种细节也证明了当时朝廷上下根本没有共同认可的原因来禁止天主教。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后世所谓的历史趋势、潮流来决定 当时禁教。禁教就是雍正的个人意思。对这一点,当时的王公大臣都看得很清楚。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历史在一个个的个人选择中充满着不可预料的偶然,正如我们现在的世界在个人决策下充满着不可预测的偶然一样。现在的世事就是未来的历史,而历史就是以前的世事。就像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对于个人、国家、世界都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到底它会怎样影响到历史的演进,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这个突然出现的事件,会是无数个人生命中的变量。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说到雍正信佛,欧美学者认为清初皇帝都宣称崇信佛教,这是他们的政治需要,因为佛教信仰能帮他们更有效地统治广大的蒙古和西藏地区。因而信佛是一种政治手段。民国清史大师孟森尽管深知雍正信佛修行,但他基于雍正上台后残酷镇压异己和兄弟的历史,不相信雍正是真正的佛教大师,因而解释雍正是通过佛教修行来掩盖他夺位的企图。中外史家的这些解释,都混淆了一个时间顺序,那就是雍正先是佛教修行者,然后才是皇帝。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但洪若翰明显感觉到巡抚在刻意和他保持距离,因为连他带去的小礼品,巡抚都不接受。巡抚给出的意见很像托词,说地方要修教堂的话,他必须上报礼部。要是北京同意修,他也没有意见。洪若翰在巡抚那里无功而返,只好把问题反映给了张诚。张诚通过他京城的关系网,竟然找到了巡抚在京城国子监当差的大儿子。传教士并没有详述他们是如何打通关节找到这个人的,只是说巡抚大儿子一封家书回去,一切都解决了。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最后,有一点值得强调,尽管中国礼仪争论看似是关于中国礼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辩论场主要在欧洲。康熙多少给出了他的看法,算是参与到争论中,但他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扩大。所以当时大清的儒学大师和高官基本没有参与争论。“中国礼仪之争”准确来说是欧洲教廷内部的一个问题,而不是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说天主教的“中国礼仪之争”对中国完全没有影响这一说法有点绝对的话,那么说礼仪之争影响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历史轨迹肯定就言重了。后来还有说礼仪之争引起了后来的雍正禁教,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朱维铮教授是历史系的前辈,并没有给本科生上课。我选修了他的学生廖梅老师开的“中国史学史“。最后几堂课廖老师是请朱维铮教授来上的,他现场给我们写的文章打分。我当时得到了A-,这个成绩一直让我引以为傲,因为朱维铮老师从没有给出过A。后来经廖梅老师引荐,我找到朱维铮教授谈了出国读书的想法,正巧我要做的传教士选题和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有切合之处(这在本书第二章有呈现),朱维铮教授于是同意帮我出推荐信。还记得在签名前,他拿起笔,又放下,看着我说:“认真做点东西,不要只是出去混个文凭。”殷殷叮嘱,言犹在耳。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于康熙要求的这个“票”,以前的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认为这标志着康熙开始限制天主教在华传播,也是后来雍正禁止天主教的开端。当然,从教会角度看,领票确实是多出来的麻烦,某种角度上也确实限制了传教士入华,但这并不表示康熙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天主教的传播⋯⋯康熙领票的核心要求是传教士不要改变,保持已有的利玛窦规矩。换句话说,康熙不是要改变而是要保持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原有方式。从实际操作来看,康熙也完全没有限制天主教的意思。反而他多次鼓励传教士来领票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康熙知道也明白中西不调和之处有很多。从历史的角度看,康熙是一位很务实的君主,他一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坚持。作为一个国土同时横跨中亚、东亚的君主,他当然清楚各个文化有不同之处。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等哪一个宗教都和儒家传统学说有冲突矛盾的地方。康熙也不会天真地以为儒家和天主教教义是相通的。所以耶稣会神父笔下那个要捍卫文化传统的君主只是他们理想中的康熙,真实的康熙是一位现实的,没有文化偏执的皇帝。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薛凤祚(1600一1680)就很少被提及。薛凤祚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学习陆王心学。中年后跟传教士学习了西方数学。他是最早学习对数、三角函数的中国人。薛凤祚在康熙时期以及后来的乾隆年间,都被公认为一代大才,学贯中西,受时人追捧。他把对数和三角函数中的几何知识运用到治水中,用来计算河道和河流速度,写下了《两河清汇》(两河指黄河和京杭运河)一书,是兼具中西方知识的治水名著。包括这本书在内,他有三本书被收人了《四库全书》。清代人写的书能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就是乾隆时期一流学者群体对该书价值的肯定。《四库全书》的编辑在《两河清汇》的书前提要中写道,薛凤祚的学问是跟着西洋人学的,在当时被称为青州之学。青州是山东益都县,是薛凤祚的家乡。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长期以来,写史的人都希望妙笔生花,把一个个故事讲得逻辑井然,头头是道,同时还希望自己能发前人之未发,概括出事件背后的大势。在历史中总结规律的想法源自于18一19世纪的西方史家和哲学家,他们受到西方科学革命的影响,希望像研究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一样,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南怀仁在1688年去世,中俄双方都认可1689年最后的条约能够签订,南怀仁当居首功。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东北地广人稀,满人也深知奴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因而他们推崇主奴之间以家为纽带,和睦相处。用努尔哈赤的话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奴才爱主子,主子爱奴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主人负责奴才的生活,而奴才对主人尽忠。由于主奴关系中蕴含着家庭关系,因而外人在对待一个奴才的时候得看主人是谁;要是主人升官了,自家奴才也跟着高兴,感觉脸上有光。以家庭为单位的主奴关系使得这种关系具有很强的派系特性。奴才身份是世袭的,就算由于某些原因,奴才的奴籍被去除了,但他们的后人与原来主子之间的主奴派系源流关系依然存在。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康熙决定要规范传教士,要求他们登记,算是常规操作。他真正史无前例的操作是让自己的内务府来管理发放印票,而不是把管理传教士的事交给管理僧侣的礼部。这一做法相当于公开认定了传教士在内务府的地位。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南怀仁还在北京制造出了世界最早的四轮蒸汽推动的可以控制方向的汽车。车身动力来自于车身中间架起的一个炭盆烧出的蒸汽。南怀仁把他制作汽车每一个部分用的材料、制作步骤都详细记录下来,让人带回欧洲,并在1687年出版。55南怀仁没有具体记录车是哪一年制造完成的,但根据他书中所写的其他时间推算,应该是在1670年代中期就已完成。这比牛顿1688年提出的蒸汽车构想要早十多年。南怀仁和牛顿的设计相比,车的动力驱动部分,也即通过炭盆烧出蒸汽用以驱动的想法是一样的,南怀仁当时已经把实物做了出来,车可以运行大约一小时,直到蒸汽用完。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满人八旗,每一旗有一位旗主,旗下又分为满、蒙、汉三旗,也就有三位都统。由于旗主必须是努尔哈赤的后代,所以都统这个职位是非努尔哈赤后代在八旗中能达到的最高职位。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结果就是传教士没有等来基督教解禁的那一天。但有这样的结果,不等于必然是这样的结果。长期以来,写史的人都希望妙笔生花,把一个个故事讲得逻辑井然,头头是道,同时还希望自己能发前人之未发,概括出事件背后的大势。在历史中总结规律的想法源自于 18-19 世纪的西方史家和哲学家,他们受到西方科学革命的影响,希望像研究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一样,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寻找历史规律主导了现当代历史研究,同时也支配了现当代的历史书写。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有了大炮这个引子,才能了解传教士和八旗中汉军旗之间的关系。在满人中,使用西洋大炮的汉军就是八旗中最容易接纳西洋传教士的人群。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当时俄罗斯卖来的皮毛制品价格太高,无法和欧洲国家从海路卖过来的皮毛制品相竞争。除了价格高以外,俄罗斯产品质量也没有南方海运过来的东西好。跟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贩,赊了俄罗斯的货款,最后还不上了,俄罗斯商人又在北京告官。为了两国和睦,如果中国商贩实在没钱还给俄罗斯商人,最后是康熙从内库拿钱出来赔付给俄罗斯商人。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于任何历史人物,其实有两套基本评价体系。一是时人的评价,二是后来人的评价。很多时候,我们看待历史,容易将这两套体系混淆,会以己度人,以今度古。跟杨光先同时代的人,对杨的评价并不多,倒是他去世一百多年后,陆续有人注意到杨反天主教、反西洋人的论述。由于切合了后世的一些局势,关注杨光先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本书主要关注同时代的人对杨光先的评论,以寻求还原接近当时实情的历史。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据记载,满人骑兵仅仅是听到如雷般的炮声,还没有开始真正攻城,就撤退了。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
标签:
#历史的句子
#关于历史的句子
#有关历史的句子
#描写历史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