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超长句子
▼
首页
搜索
短句子
长句子
超长句子
换言之,在古希腊的思想传统中,人类的“知识”可被区分为两类——“生存的知识”和“生命的知识”,前者是一个人用来获得物质、维持自身基本生存的知识,后者是一个人用来呵护精神、使生命健康美好的知识。“生存的知识”教给了我们谋生技能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故;“生命的知识”则让我们事理通达、心安理得、自由欢乐;“生存的知识”十分有用,却冷冰冰,“生命的知识”看似无用,却相当温暖;“生存的知识”有一个别称,叫“精明”,“生命的知识”也有一个别称,叫“智慧”。
——陈果《好的孤独》
“外在于我的东西”有很多,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与我无关,比如天地山河,比如风霜雨雪,比如别人的生活;另一类与我相关,是“我所拥有的东西(what do I have)。
——陈果《好的孤独》
某位先哲曾说,“自然界中行之相反的事务总是相互激励”,就像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泰戈尔有诗,人若“不经历黑暗,无以通达光明”,“生命的自由而欢乐”或许也源于对“生活的重负”的领受与超脱。 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或是在忙于应对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应接不暇地做着杂七杂八的事,接触着亲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实感。
——陈果《好的孤独》
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适度的疆域,甚至在疆界之间,要有一个中立地带。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这不是一种忸怩作态,或者一种自我中心,出于自我保护的防范意识或闪避责任的划清界限;这是为了更清晰更全面地领略对方的美,为了在与对方亲密交往的过程中不丢失原有的尊重与敬意。
——陈果《好的孤独》
“功利之盛”能压倒人,“修养之美”能愉悦人,“灵魂之高贵”能拯救人。“内功”是“成功”的精髓,唯有它能使人发现并创造幸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必然内含着“幸福”,而人生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陈果《好的孤独》
“损人利己”才是自私。也就是说,“利己”只要“不损人”,就不是不道德。如果善加实施,很多“利己”非但不违背道德,而且是一件值得倡导的美事,比如一个专心于科学事业的人因他的创造发现而深得同仁的尊敬与大众的赞誉,这是“利己”;一个人努力工作,事业有成,梦想成真,这是“利己”;一个小朋友不怕辛苦、刻苦学习,如偿所愿进入理想的大学,这也是“利己”勤奋、坚韧、勇敢、聪慧、健康都是“利己”的东西,却无关自私。
——陈果《好的孤独》
生活充满竞争,却有不同的“赢法”。有时候,输了竞争却赢了自己。而在双方难分伯仲的实力较量中,若能赢得竞争固然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然而更重要的,或许是赢得尊重和友谊,赢得对手的心,赢得世人的感动,赢在“灵魂的卓越”。
——陈果《好的孤独》
就像日常生活中,两个情敌之间,往往只有当一方不自信自己的强大时,才会想方设法去中伤对手。只有自境界不高、对自己的魅力存疑时,才会如此不镇定不从容,急于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
——陈果《好的孤独》
道德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毫无私心杂念、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它只是期待我们成为一个能留那么一点余地对他人将心比心的、可爱的“平常人”。
——陈果《好的孤独》
友情需要两人发自内心的善意与关心、尊重与爱护,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它作为自己无礼放肆的借口,它也没有授予我们特权,让我们随便地给朋友添麻烦或理所当然地侵占朋友的时间和精力。友情无需立约,因为理性一路同行。 友情与实用性无关,它不需要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之外其他元素的滋养或维系。朋友之间能始终信任就因为彼此纯真,友情毁于虚伪。
——陈果《好的孤独》
友情的双方不以友谊相互约束,友情既不是牢笼,也不设立任何禁区,全凭心甘情愿的自觉自律。朋友的交好为的是更大地享受精神的自由而非限制更多的不自由,互相帮助对方挖掘天然之自我,竭力呵护彼此的真性情而不强求对方改变、回报或者做出回应,这才是为友之道。
——陈果《好的孤独》
“朋友”的前提是真诚——真实坦诚。在他面前,我可以成为我自己,我可以只是安静地思考或木木地发呆,却不担心冷场的尴尬,我的神经可以放松到无所思、无所想、无所虑,我可以像一只静态的玻璃杯那样透明地存在着,就像不在一样。衡量“朋友”的标准,只在于“问心”:是否安宁?是否和平?是否满足?是否幸福?
——陈果《好的孤独》
我们并不常谈及我们的朋友,也不在外人面前炫耀我们深情厚谊的友爱,我们甚至并不与朋友本人频繁地见面、时时沟通,以至于有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我们与朋友之间有着日久年深的交情,但即使再长时间不见,一旦相逢交流,仍一如既往的默契,仿佛从未分开过。朋友即是soul mate,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
——陈果《好的孤独》
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更愿意让朋友就这样无用着、闲置着,也不舍得将这清水搅浑。 有时,因为这清水太明澈见底,竟会给不知情的旁人造成一种幻象,以为“无水”,以为这两人不是朋友,就像一块明净透亮的大玻璃常常使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眼睁睁地一头撞上去。
——陈果《好的孤独》
在出现实际的困难时,我们反倒不找朋友帮忙,不向朋友借钱,不要求朋友为我们找工作,不愿意让朋友出面为我们捋平麻烦。 那是一种建立在心心相印基础上的情感关系,你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使自己的soul mate(灵魂伴侣)承担太多现实的功利之用,因为你爱你的朋友,爱他所以不愿轻易增添他的烦恼,也不希望你们质朴的友情因为掺入了任何非友情的因素而变得复杂纠结。
——陈果《好的孤独》
朋友是“无用”的。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 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
——陈果《好的孤独》
“朋友”一词的滥用,恐怕仅次于“爱情”。正因为频繁遭到误用,人们对它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误解,“朋友”一词也因此掉价不少。真挚的“朋友”即是“挚友”,他们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时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难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牵扯或实用效果的“人脉”,更不是在场面上随口说说的套话或社交辞令;“朋友”往往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群体,也不是扎堆出现的一个圈子;“朋友”不是对你的主意或见解都抱以赞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对你事事妥协、盲目跟从的人;“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衬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对等的人;“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者,因为心灵的亲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时间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陈果《好的孤独》
所谓“知己”是两个精神之间难以言传的、不可理喻的默契,也是两个灵魂面对面时自然而然卸下伪装的平等与坦诚——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相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陈果《好的孤独》
知己之间保持着最透明、最纯洁的精神生活,透明得可以相互看破,彼此之间总能一目了然、心事洞明。甚至是自己最不愿启齿的想法,你也愿意向他袒露,而他愿意去看,也愿意去懂;在看到了你最丑陋、最不堪的那一面后,他依然愿意握你的手、拥抱你。知己之间的交往纯洁得不含任何原因、目标、意图,就像和另一个自己相处那样,不为社交、娱乐、利益、怜悯、崇拜或任何具体的需要。你和他交往甚至不是为了获得或维持“友谊”,只是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安心,他的存在打破了你生而孤独的咒语,而这几乎算得上是人间的一个奇迹。
——陈果《好的孤独》
我们还有另一个“家族”,它不依赖于生理上的“亲缘”,它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然归属,我们对它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与选择,我们可以随时随意彻底地解除这样的关系,只要我们发自内心这么希望。进入这个家族只需要一个条件:彼此心意相通、精神相合、彼此欣赏、相见恨晚。在此我把它称为“精神家族”,其实就是由精神连接起来的最真挚的“友谊”,或者说,“知己”。
——陈果《好的孤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