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文化
▼
首页
搜索
标签:#文化 的句子
所有标签
关于"文化"的句子:
本页收录的
文化的句子
/
关于文化的句子
根据受欢迎度及发布时间排序,这些描写文化的句子/好句/经典语句可以用来参考写作或设置QQ个性签名等用途。如果您也有喜欢的有关文化的句子,欢迎
发布
出来与我们共享。
茶馆不仅是一个放松和娱乐之地,而且是具有市场、聚会、客厅等多功能的公共场所。 P157 在清末的各种记载中,描述了茶馆作为市场和交易场所的功能。 P165 除了经济功能,茶馆还作为各种社会组织及社会团体的总部或聚会地,扮演着更重要的社会角色。 P178 妇女进入茶馆等公共空间,经历了许多障碍,这些障碍不仅来自传统观念对妇女公共角色的束缚,而且还在于改良精英在妇女问题上的保守态度。 P186 茶馆生活不仅是普通民众个人行为,也是各种社会组织的集体选择,也即是说茶馆同时为个人和集体服务。
——王笛《茶馆》
茶馆戏园的改良和控制揭示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国家文化的同一性之间的斗争。在国家权力及其文化霸权之下,大众娱乐不可避免地被改变了,但传统的娱乐形式和许多旧的节目仍然被保留下来。
——王笛《茶馆》
茶馆不仅是成都戏院的前身,也是电影院的发源地。
——王笛《茶馆》
在这本书中,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如果要用简单一句话,就是国家是怎样逐步深入和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的。 P003 我认为国家文化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是由国家权力来提倡和推动的;第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第三,有一个全国的统一模式。 P007 这个对茶馆的研究有三个内容:其一是对日常休闲的作用,其二是作为一个经济实体的功能,其三是它们的政治角色。
——王笛《茶馆》
妇女进入茶馆充当女招待,在成都代表着一个重大进步,既是雇佣形式的变化,亦为茶馆生活和文化加入了新因素,改变了妇女的公共角色和性别关系等。 P312 因此可以说,社会的歧视导致了女茶房的衰落,但政府的限制则是这个职业消亡的根本原因。 P313 女茶房的兴起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挑战,使妇女为争取工作权利有了动力,标志着妇女经济独立开始迈步。不过,女招待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政府、男性同行的歧视。女招待在成都茶馆里的最终消亡便是由于这种性别歧视。
——王笛《茶馆》
(本书的主题是)国家是怎样逐步深和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的。 “国家文化”是我经常使用的另一个词,英文我用的是 national culture,其中也包含了 state所推行的文化。但我认为国家文化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是由国家权力来提倡和推的;第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第三,有ー个全国的统一模式。
——王笛《茶馆》
明朝文人张岱也对茶和水相当有研究,他与叔叔对比了多名泉煮出的茶水,才找到了最相配的茶和泉水。他们发现把取来的泉水放置三个晚上,这样的水最能带出茶的香气。 张岱不光研究水,还创新多种吃茶的方法来招待友人,其中 种就是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奶茶。 张岱曾养过一头牛。他取来牛乳,放置一个晚上,让乳与脂诺然后取牛孔一斤、茶四小杯,放到铜壶当中煮,煮至凳稠。胶一级一尿之后家以享用不直的成与今天奶茶的味道有何区别。
——王笛《碌碌有为》
祖庙可以被看成宗族共同体,所有的活动都强调子孙对祖先的责任,以祖庙为纽带,远迁他乡的移民后代仍然承担对于原乡远祖的“责任”,这种基于血缘责任的文化传统即使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王笛《碌碌有为》
要解开视觉之谜,并不仅仅是理解“人类如何看见事物”这么简单。视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关于颜色或形状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在更大级别上进行数字运算的问题。视觉研究是对人类认知中一个核心现象的探索。视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身份和独特性的基础,无论是在生物学上、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在文化层面。研究视觉是通往我们体验最基础层面的旅程。很多时候,“所见即所知”,因此,了解我们如何看见,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李飞飞《我看见的世界》
我们受到托付,要分享一种特殊的喜悦:知识带来的悸动,新的可能性在心里带来的翻涌。
——李飞飞《我看见的世界》
“据我所知,亚马逊的少数民族有掐死畸形儿的习惯。即便那里诞生了新人类也活不下来。” 博士的话令鲁本斯略感震惊。二十万的人类史中,直到医疗科技不发达的一百多年前,与智人长相明显不同的新生儿,在任何文化圈中都会被扼杀。排除异质者的人类习惯,很可能扑灭了进化的火种。
——高野和明《人类灭绝》
那是文科的女孩吧?你们在交往吗?” 这本来是个吹嘘的机会,但研人还是实话实说道:“若即若离吧,像靠范德华力相连的两个分子。” “哦……”土井呻吟道,“真可怜。” “实验室里有个不错的女孩,但我们都是金属原子,靠稳固的金属键相连,动弹不得。” “真想共价键结合啊。”
——高野和明《人类灭绝》
来华的传教士文化程度都很高,他们内心深处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明朝能够复国。他们当时叫满人为“鞑靼”人,认为满人入侵是蛮族入侵。“鞑靼”这个词本身在欧洲就有来自蛮荒之地的意思。现在一些欧洲餐馆的菜谱上还能看到一道菜叫“鞑靼牛肉”。这道菜的主体是一个生鸡蛋打开后淋在一块切成肉末的生牛肉上。整盘菜完全生吃,不做任何烹调。“鞑靼牛肉”是不是真的来自满人已不可考,不过这道菜很具体形象地刻画出欧洲人印象中“鞑靼”的原始感。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薛凤祚(1600一1680)就很少被提及。薛凤祚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学习陆王心学。中年后跟传教士学习了西方数学。他是最早学习对数、三角函数的中国人。薛凤祚在康熙时期以及后来的乾隆年间,都被公认为一代大才,学贯中西,受时人追捧。他把对数和三角函数中的几何知识运用到治水中,用来计算河道和河流速度,写下了《两河清汇》(两河指黄河和京杭运河)一书,是兼具中西方知识的治水名著。包括这本书在内,他有三本书被收人了《四库全书》。清代人写的书能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就是乾隆时期一流学者群体对该书价值的肯定。《四库全书》的编辑在《两河清汇》的书前提要中写道,薛凤祚的学问是跟着西洋人学的,在当时被称为青州之学。青州是山东益都县,是薛凤祚的家乡。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康熙对学问有兴趣,身边的人也不排斥文化,这些对传教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设想一下,如果康熙跟鳌拜一样,只对满人传统骑射狩猎感兴趣,传教士的西学怎么可能在宫中派上用场?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包衣”是满语的音译。据清史前辈孟森解释:“包”是满语“家”的意思,而“衣”相当于汉语中的虚字,类似于“之”字。包衣奴才就是指跟主子关系最近的、家周围的奴才。满人入关以后,包衣奴才专指满人权贵家里面的奴才,是整个奴才群体中地位最高的一群。后来许多清朝名人都是包衣奴才出身。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就是康熙的包衣。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满人来说,天主教确实是一个外来的、陌生的宗教。但天主教和他们不熟悉的其他宗教并没有太大区别。刚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满人对中国的道教以及汉传佛教的禅宗一样感到陌生。这些宗教和满人自己的萨满教以及后来蒙古人带来的藏传佛教区别很大。总体来说,满人在长期征战中,早就习惯了遇到陌生的宗教和文化。对于归顺的人,他们不在乎你信的是什么教,唯一在乎的是这些外来文化或者宗教会不会把满人自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给改变掉。前面讲到辅政大臣要在北京朝堂上改变汉人传统,就是满人老派势力的反抗。满人进入中国各地以后,八旗上下都慢慢喜欢上了中国习俗,而渐渐忘了满人的祖制。满人上层真正担心的是满人自身忘了本,被改变掉,而天主教根本就不在满人上层的眼里。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碑林门口紧挨着一条街一书院门街。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街道中段有古老的“关中书院”一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如今,这条街的生意紧紧和碑林相连,卖笔墨纸砚、书房清供、字画玉器、篆刻画框。街头有个灰白胡子的“扇子哥”,在扇面上画国画,每天只画六把,看热闹的人不少。走进这个路口,满眼都是毛笔字。碑帖、拓片、书法卷轴铺展开来,占据了街面的大半。商店牌匾全是手书,路边小筐哪怕售卖低廉花哨之物,也要用毛笔写出价格和名称。印刷体似乎不太敢出现在这条街,怕跌份儿,怕上不了台面。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可是她的解释防不住眼红,拦不住质疑:“图书馆有什么用?值得这样投入吗?”这样的质疑不仅来自百米内的同侪,也来自更高层。省文旅厅刚刚上任的新领导之前不熟悉图书馆工作,他指出一个实际问题:“周一到周五,有些图书馆人比较少,说明这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可能没那么大,功能没那么重要。那么政府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和人力在这上面?”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好纸、好墨、好拓工遇到一起,共同营造一件美物,这是因缘际会。物质文化有时候传不下去,因为那种纸没了,墨也没了。尽管网上有那么多高清图片,稀罕的拓片展览依然会吸引许多人参观。他说:“就是因为美感是有层次的,要看,要闻,要抚摸。这种美感是中国书法独有的。”当然了,在他看来,碑帖不能外借,是件遗憾的事。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
标签:
#文化的句子
#关于文化的句子
#有关文化的句子
#描写文化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