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抄
经典语录
▼
首页
搜索
经典语录
最新发布
今日热门
最受欢迎
朱维铮教授是历史系的前辈,并没有给本科生上课。我选修了他的学生廖梅老师开的“中国史学史“。最后几堂课廖老师是请朱维铮教授来上的,他现场给我们写的文章打分。我当时得到了A-,这个成绩一直让我引以为傲,因为朱维铮老师从没有给出过A。后来经廖梅老师引荐,我找到朱维铮教授谈了出国读书的想法,正巧我要做的传教士选题和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有切合之处(这在本书第二章有呈现),朱维铮教授于是同意帮我出推荐信。还记得在签名前,他拿起笔,又放下,看着我说:“认真做点东西,不要只是出去混个文凭。”殷殷叮嘱,言犹在耳。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但是,传教士忘记了一点。雍正初年,举国上下,没有任何宗教团体像传教士那样深深植根在北京的满人权贵圈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皇家的家庭恩怨之中。所以,从某个角度说,传教士的命运其实是和当时的皇位之争紧密相连的。如果康熙以后继位的不是雍正,传教士在华的轨迹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按照传教士的理解,这是上帝的安排。按中国的通俗说法,这就是命。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打探中,传教士还了解到福建地方上对修女问题有意见。当时福建有遗弃女婴的习俗,传教士因此收容了不少女婴。收容的女婴长大后,传教士把他们培养成修女。当时福建以及浙江很多地方男女比例失衡,由于男子娶不到老婆,这些地方还存在卖妻、典妻的习俗。福建乡绅看到修女,认为这是天主教蛊惑妇女人教,影响了当地的传宗接代。他们并不了解这些修女大部分是由弃婴长大而来。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传教士从最初见到进京的多尔衮,到后来的顺治皇帝,再经历鳌拜专权,最后走进康熙的世界。在康熙的孩提时代,传教士就在他身边。在康熙跟着翰林们学习汉语和经史子集的同时,传教士在内廷里教他数学等西方学问。传教士后来又一步步地帮助康熙和欧洲建立起了各种联系,同时也让欧洲对这个东方皇帝产生了兴趣。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人的思想中有中外之别,但没有很强的中西之分,特别是对实用的东西,有的更多的是有用与没用的区别,就拿中西都有的医学来说,康熙和传教士看待医学只有有效与无效的区分或者说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分,并没有现代人有的中西医区分。康熙见识过西药有效后,便引进了西药和西医,在他宫里常年储备着多种有用的西药。这些储备并不能说明康熙特别看重西医,只是说明他务实。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于康熙要求的这个“票”,以前的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认为这标志着康熙开始限制天主教在华传播,也是后来雍正禁止天主教的开端。当然,从教会角度看,领票确实是多出来的麻烦,某种角度上也确实限制了传教士入华,但这并不表示康熙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天主教的传播⋯⋯康熙领票的核心要求是传教士不要改变,保持已有的利玛窦规矩。换句话说,康熙不是要改变而是要保持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原有方式。从实际操作来看,康熙也完全没有限制天主教的意思。反而他多次鼓励传教士来领票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满人世界,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是奴才身份,而是做的是谁家的奴才。如果是皇帝和达官贵人家的奴才,那是一种有利的身份。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康熙知道也明白中西不调和之处有很多。从历史的角度看,康熙是一位很务实的君主,他一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坚持。作为一个国土同时横跨中亚、东亚的君主,他当然清楚各个文化有不同之处。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等哪一个宗教都和儒家传统学说有冲突矛盾的地方。康熙也不会天真地以为儒家和天主教教义是相通的。所以耶稣会神父笔下那个要捍卫文化传统的君主只是他们理想中的康熙,真实的康熙是一位现实的,没有文化偏执的皇帝。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内务府是就是康熙的内府,里面的事就是他的家事,自然里面的一切都是康熙一个人说了算,这样他就完全不需要考虑朝廷那边的各种成规。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康熙:我们就是养一条小狗,也不允许别人欺负。更何况是这些我小时候就在我周围,跟了我四十五年,我信任的人。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皇帝作为一个独立个人来看,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整个朝廷制度的首领。二是一家之主。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强调”王者无私“,一直在弱化皇帝作为一家之主的角色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根据传教士记载翻译)你们就评其他宗教教派。难道是一些宗教好,一些不好?事实并非如此,所有宗教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都在某方面是好的。但从众多宗教论说来看,文人们〔指儒家)还有你们这些天主教传教士以及其他一些人,很少有真正把自己宗教教义搞明白的。你们得先把自己的本心弄明白了,才能真正理解你们自己的教义。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薛凤祚(1600一1680)就很少被提及。薛凤祚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学习陆王心学。中年后跟传教士学习了西方数学。他是最早学习对数、三角函数的中国人。薛凤祚在康熙时期以及后来的乾隆年间,都被公认为一代大才,学贯中西,受时人追捧。他把对数和三角函数中的几何知识运用到治水中,用来计算河道和河流速度,写下了《两河清汇》(两河指黄河和京杭运河)一书,是兼具中西方知识的治水名著。包括这本书在内,他有三本书被收人了《四库全书》。清代人写的书能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就是乾隆时期一流学者群体对该书价值的肯定。《四库全书》的编辑在《两河清汇》的书前提要中写道,薛凤祚的学问是跟着西洋人学的,在当时被称为青州之学。青州是山东益都县,是薛凤祚的家乡。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庙堂之上的变动,我们后来者似乎能带着“后见之明”来评点一番;但变动发生前,谁也预料不到,哪有什么规律可总结?史家要做的,也许就是把发生过的故事和细节挖掘出来就好。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王朝政治关系网中,血缘关系当然是最根本的纽带。康熙皇帝也不例外,血缘上最直接的父系和母系是他天然的依靠。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长期以来,写史的人都希望妙笔生花,把一个个故事讲得逻辑井然,头头是道,同时还希望自己能发前人之未发,概括出事件背后的大势。在历史中总结规律的想法源自于18一19世纪的西方史家和哲学家,他们受到西方科学革命的影响,希望像研究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一样,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对于开封犹太人,他们受到世界的重视,其实源手一次误会15年(万历三十三年)一位上京赶考的名叫艾国的人,听说了传教士利玛窦的大名,怀疑利玛窦传的西方的教和他们族人奉行的教法一样,所以专门前去拜访。利玛窦在与艾田的交流中(用中文交流,艾田不会希伯来文),发现他的族人继承的教法是犹太教。艾国告诉利玛窦他们已经在开封持续奉行这个教法几百年了。利玛窦立马察觉到这是一个大发现,便把这一消息传回了欧洲。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南怀仁在1688年去世,中俄双方都认可1689年最后的条约能够签订,南怀仁当居首功。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但是,传教士忘记了一点。雍正初年,举国上下,没有任何宗教团体像传教士那样深深植根在北京的满人权贵圈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皇家的家庭恩怨之中。所以,从某个角度说,传教士的命运其实是和当时的皇位之争紧密相连的。如果康熙以后继位的不是雍正,传教士在华的轨迹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按照传教士的理解,这是上帝的安排。按中国的通俗说法,这就是命。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雍正信佛决定了他如何看待传教士及他们的用处。雍正和康熙不一样,他对传教士讲的数学、天文等欧洲学术都没有兴趣,因而在他眼里,传教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一点是他和康熙在看待传教士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顺治信佛,后来还曾剃度,但顺治在佛教内部看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信徒,不是精神上的权威。康熙尽管征战四方,被蒙古、西藏很多地方视为神,但他自己清楚他在任何宗教里都不是精神上的权威。他和教皇谈判就是明证,他清楚教皇才是教内的权威,他只是作为一个世俗皇帝在和教皇谈判。但雍正不一样,雍正是佛教里被认可的觉悟之人,而且是指导当时高僧修行的人,因而他自信有资格评论世间宗教。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佛教中认为文字就像手指,本来是指着月亮的,但不知道的人,就会围着手指琢磨,忘记了月亮才是手指指向的意义。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犹太人的故土耶路撒冷地区是各大古文明的交汇地带,陆地部分处于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之间,濒临地中海,又和希腊文明相连接。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16世纪初,欧洲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分裂,一部分基督教徒不认可教皇权威,成立了新教。新教迅速在欧洲发展,后来荷兰、英国都变成了新教国家。耶稣会1540年成立的背景就是为了宣扬天主教、对抗新教在欧洲的扩展。耶稣会成立之时,正值全球航海时代兴起,因而该会还有一个宗旨就是把天主教传播到世界各地。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东北地广人稀,满人也深知奴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因而他们推崇主奴之间以家为纽带,和睦相处。用努尔哈赤的话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奴才爱主子,主子爱奴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主人负责奴才的生活,而奴才对主人尽忠。由于主奴关系中蕴含着家庭关系,因而外人在对待一个奴才的时候得看主人是谁;要是主人升官了,自家奴才也跟着高兴,感觉脸上有光。以家庭为单位的主奴关系使得这种关系具有很强的派系特性。奴才身份是世袭的,就算由于某些原因,奴才的奴籍被去除了,但他们的后人与原来主子之间的主奴派系源流关系依然存在。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 转
取 消